关于高尔基的剧本《底层》
高尔基写了三十几个剧本,最著名的就是《底层》(1902)。此剧的思想价值有三点:第一,写了一个“底层”的社会,小偷、妓女、戏子、流浪汉、游方僧,三教九流都有,还包括一个没落的贵族。此剧有17个角色,不是写一个人的命运,是写一群人的命运,这一群人又代表社会的“底层”,他们曾经是“人”,现在沦落到不是“人”了。这些“曾经是人的人”就住在一个旅馆里,旅馆就是“底层”的缩影。这样的社会题材,是世界戏剧史所没有过的。第二,写出这些“曾经是人的人”身上有值得同情的人性。妓女憧憬真正的爱情,老板娘的妹妹向往光明的生活,小偷要重新做人,戏子想恢复自己的艺术生命。高尔基出色继承19世纪俄国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是剧本最为动人之处。第三,揭穿虚伪的“安慰”哲学,肯定“人”的力量。主要表现在对游方僧鲁卡的批判及对流浪汉沙金的肯定上。人道主义是高尔基全部作品的发光点,大写的“人”始终是高尔基的上帝。人是美好的,有力量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要把“底层”变成阳光灿烂的地方,要靠人的力量。这当然是对沙俄社会的批判,也当然含有革命的意义。沙金的演说虽然带有说教和抽象的缺点,但他给“没有太阳的地方”投下一束光明,特别在沙皇俄国那个黑暗年代,确有鼓舞民心之作用。
《底层》的艺术特色有七,一是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契诃夫通过一个家庭去写个人与社会的冲突,高尔基通过一个旅馆去写一个阶层与社会的冲突。二是戏剧冲突不仅是情节冲突(小偷与店主一家),还有思想冲突(沙金与鲁卡)。三是此剧保持一条主线(小偷与店主一家的矛盾),但又向横的方面发展,即将此主线和众房客联系起来,变成的店老板夫妻为一方与其他人为一方的冲突,便扩大了主线的内容。四是用“剪影”手法写众房客,如妓女只写她看言情小说,眼睛哭肿了,编爱情故事,自己反而哭了。如卖包子寡妇送两个熟包子给锁匠妻吃,锁匠妻舍不得吃留与锁匠吃,锁匠妻子病死在床上时丈夫在外面喝酒。五是人物身世分别在几幕戏中交代,如第一幕交代了戏子的身世,他过去是名演员,在舞台上大受观众欢迎,掌声如雷,以后喝了酒,中酒毒了,才潦倒的。六是《底层》又是一出情调戏,重在写角色之情调。七是《底层》用多表演区来表演剧情,如第二幕分三个表演区,一是流浪汉沙金、男爵和两个搬运工在打牌,一是帽匠和老警察在下跳棋,一是游方僧鲁卡正在安慰躺在床上将死的锁匠妻。
《底层》对中国话剧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话剧。自1930年夏衍译出《底层》后到1955年止先后有十几种不同的中译本,也有译成《下层》、《深渊》的。1944年师陀、柯灵将之改编为《夜店》,从1946年公开出版至1951年止,共再版六次。《夜店》改了人名,如妓女叫林黛玉,爱看《红楼梦》,店老板娘叫赛观音,店老板叫闻太师。也改了一些情节,如店老板不是被小偷失手打死,而是被店老板娘毒死;店老板娘之妹妹不是从狱中逃出失踪,而是得悉小偷入狱后上吊。《夜店》还删去了流浪汉沙金这个角色及其台词,把游方僧鲁卡从反面角色变成正面角色(和原著不同)。1946年,又由焦菊隐导演,上演后震动北平文艺界。之后柯灵又将之改编为电影,由黄佐临导演。有一个镜头完全是国民党检查官命令加上去的,即赛观音和她的姘头小偷终于被捕。茅盾于1948年9月1日著文评《夜店》演出,文中说:“《夜店》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其现实意义。这是它之所以能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为之喜怒爱憎的原因。……这证明了高尔基的现实主义的伟大,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的影响。”
《底层》对中国戏剧家的创作思维尤其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高尔基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引起中国戏剧家的共鸣,这一方面也因为中俄两国国情近似。《底层》的结构与编剧法已成为中国戏剧家仿效的模式,诸如写多人多事又保持一条主线;写多角色之“剪影”手法;人物身世分几幕交代;情节戏加情调戏;多表演区等等。曹禺《日出》(1935)中也有打夯歌,但唱的是太阳出来满天的大红,不是太阳出来又落日哟,监狱永远是黑暗。《日出》中也有妓院,也写多人多事,也有一条主线──陈白露与方达生。夏衍之《上海屋檐下》(1937)、老舍之《龙须沟》、《茶馆》、李龙云之《小井胡同》,都有《底层》结构的痕迹。如何超越、摆脱《底层》之影响,写出新的结构来,则尚未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