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拒绝
非儿依依·
——我读《公仪休拒收礼物》
行走于世间,接纳或拒绝,爱或不爱,放弃或执著…… 每个人都应有接纳与宽容之心,但也要学会拒绝。
——贾平凹
当我读完《公仪休拒收礼物》后,自然就想到了贾平凹,想到了他的“学会拒绝”。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由演员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来表现。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也就是演员说的台词)、舞台说明。虽然朗读课文时,只需读人物的对话,但事实上,舞台说明对理解文本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个剧本讲了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一个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鲫鱼的故事,赞美了公仪休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
可我穿行与学生之间,分明听到有孩子说公仪休可真够狡猾的没,接着有孩子很神气地附和:你的,狡猾狡猾的!我没有说什么笑着走开了。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解读,这样的话语背后透露了什么。我问自己。学生一读就读懂了公仪休很爱吃鱼,而他却说“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给学生留下了“表里不一”的印象;明明有人送鱼来了,却不接受,让学生觉得“傻”。显然孩子自读过程中,没有看到管家的阿谀奉承,也没有听懂公仪休的“谆谆教诲”。
因此,我站在“学会拒绝”的角度解读文本。
看到虚情,拒绝礼物
管家(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管家“满脸堆笑”这个动作很传神,细心观察,就能感觉到管家不怀好意、虚伪做作的样子。再听一听管家的话,“您”虽然很尊敬,但一听就做作,平时,我们与人说话,用“你”才觉自然。“真是”“太”,故意强调,听着就显得“假”,是当着公仪休的面说好听话。“补补身子”更是虚请假意,公仪休并没有身体不适,这显然是在投其所好,找借口拍马屁。
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这是萨士比亚的名言。公仪休透过管家的神色,话语,一下子就看到了虚情,所以他拒绝了礼物。
遵纪守法,拒绝拍马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公仪休的这段话,逻辑性很后强,其实,只有两层意思:一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二遵纪守法才有可能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文本用“正因为……所以……”、“如果……就……”、“如果……还……”三组关联词进行层层推进式的说明,最后再用不是一直有鱼吃吗?一个反问句收尾,说理很有气势,但学生通过自读的确会造成理解的障碍。
遵纪守法才有幸福可言,因此,做人为官必须拒绝迎奉拍马。
拒绝是原则,更是智慧
面对管家的“拍马行径”,公仪休并没有直接指出管家的目的。而是很直白地告诉管家“不能收鱼”,理由却是“一闻到鱼腥味就要呕吐”。这让管家“无可奈何”,送礼总不能让人家“呕吐”“恶心”吧。所以,公仪休的拒绝是有智慧的。
遵纪守法是做人原则,有时拒绝也是原则之一。在自己喜爱的礼物——鱼面前,要拒绝诱惑;在别有用心的“礼物”面前,必须拒绝恶意。
明白公仪休的拒绝是理智的,是智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公仪休的清正廉明、坚持原则、智慧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