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之一
一、走进故事,概括故事;把书读薄一点
1、看课题—《螳螂捕蝉》,你觉得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成一个8字成语—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你还知道那些8字成语。
2、讲了这么多我还想问,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呢?
3、明明是写一个历史故事,为什么这篇文章要用《螳螂捕蝉》这个题目?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二、理解故事,分析事物;把书读厚一点
1、我们一起先来走进这个寓言版的《螳螂捕蝉》,看看故事中出现了几个动物:
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书中哪里告诉了我们?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吗?
③对于蝉他眼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对于螳螂他眼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对于黄雀他眼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这真是——他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我们在来看另一则历史版《螳螂捕蝉》。
①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③这真是——他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三、走进人物,品味人物;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1、连接这两则故事的人物是谁?吴王与少年?
2、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人物,首先看一下吴王,前一次作文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评价一个人物,那么通过阅读,请你来评价一下吴王。
①冥顽不灵——(解决两个死的意思)
②知错就改——(恍然大悟)
③胸怀大志——
3、那少年呢?
①忠心爱国——
②智勇双全——
③任性十足——
四、直面相劝,对比品味
1、听完了故事,评价完了人物,我们想想这篇文章用一个字概括可以用什么字?劝
2、文中有几次劝?两次
3、一次是大臣们的直劝,我们可以称他为直谏,可是他失败了,他失败在于——
4、一次是少年的劝,他成功了,他成功在于——
5、我们可以称少年的劝为智劝。
五、品味对话,直击思想
1、少年的智劝,智在他了解吴王,他洞悉事情的发展,他忠心爱国,他勇敢,那么文章的这段过程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叙述的。语言描写
2、我们常说要读好书,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最难读,因为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反映,可文章中的语言太普通了,而且语言提示语还是那么简单,你能读好他吗?
3、人物语言品读。
六、直击空白,迁移习作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我想少年在这一晚,想了很多,他会想写什么呢?
3、完成习作。
4、交流习作。
七、范文领路,古文示例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出兵。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八、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古文部分。
2、讲述这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