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丝瓜教案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神奇的丝瓜教案。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神奇的丝瓜教案,一起来学习下!
神奇的丝瓜教案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感受丝瓜的神奇
重点:通过朗读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难点:抓住朴实的言语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一:导入:设置情景朗读题目:《神奇的丝瓜》
1、如果你不相信神奇的是“丝瓜”,你该怎样读给大家听?
2、如果你不相信丝瓜是“神奇的”, 你该怎样读给大家听?
3、如果你相信神奇的是“丝瓜”,你该怎样读?
4、如果你相信丝瓜是“神奇的”,你该怎样读?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品读课文,感受丝瓜的神奇。
请同学们读书说说丝瓜的神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过渡:作者是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我们就先来感受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请同学们阅读1-4节,抓住主要能体现丝瓜籽、丝瓜秧神奇的语句来说一说,读一读。
多媒体显示:(1)朗 读 引 “神 奇”
朗读测试:你能根据提示读出来吗?(注意重音和语调)
1、如果你不相信神奇的是“丝瓜”,你该怎样读给大家听?
2、如果你不相信丝瓜是“神奇的”, 你该怎样读给大家听?
3、如果你相信神奇的是“丝瓜”,你该怎样读?
4、如果你相信丝瓜是“神奇的”,你该怎样读?
二、品读丝瓜的神奇。
(一)品读1-4节,感受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
问题设计1:作者是通过哪些关键的语句来体现丝瓜的神奇的呢?请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重点:师引导学生理解包含“竟”的三个句子来感受。
形式:师生边说边读边体会。
师总:带着惊讶的语气读题目。
过渡:其实丝瓜真正的神奇还在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进丝瓜“瓜”的神奇。看5-8节我们主要通过理解“神奇”和“担心”来感受丝瓜的神奇。我们先理解“神奇”。
多媒体显示:(2)一 词 定 “神 奇”。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
③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二)品读5-8节,感受丝瓜“瓜”的神奇
步骤
1、理解“神奇”
问题设计1:丝瓜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请画出相应的语句。再做具体分析。
1、第一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理解:
师: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生:瓜秧会断了,丝瓜就会死去)
师:在这里,第一个瓜好象具有人的怎样的精神?自我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但它是丝瓜,好象有了人的思想了,你说神奇不!
师:读出神奇!
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重读:不在、仿佛得到)
2、第二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理解:
改句比较理解:“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被弯了起来,被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师: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
师:读出神奇
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
3、第三处: “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理解:
师:第三种瓜原来是处在怎样的状态下生长的?生:垂直悬挂在空中。
师:现在是什么样了?
生:平着身子躺在台子上。
师: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做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师:所以说作者发出疑问: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改为陈述句,为什么不用陈述句?
师:还有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悠闲、自在)你看丝瓜还能像人一样悠闲自在。你说神奇不!
师:读出神奇。
生: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平着、躺在)
过渡: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我们主要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担心”。
2、理解“担心”
读的形式:师生一遍;同位配合一遍。
(1)第一次的担心
师: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生:我真是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
(2)第二次的担心
师: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生: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的担心
师: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生: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分层朗诵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多媒体显示:(3)担 心 衬 “神 奇”
读的形式:师生一遍;同位配合一遍。
(1)第一次的担心
师: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生:我真是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
(2)第二次的担心
师: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生: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的担心
师: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生: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
==========================================
3、朗诵感受神奇。
1、师:小小的绿色的瓜。我真是替它担心,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女生齐读: “神奇的小小的绿色的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2、师:又长出来了两个瓜。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一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男齐读:神奇的窗台上的两个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3、师:又长出来了一个瓜,我又犯了担心病,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一生: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全班齐读:“神奇的台子上的瓜”!——“神奇的丝瓜”!—— “神奇的台子上的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觉着丝瓜有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过渡:作者在此后的几年里还写了一些植物,这些植物也在不同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神奇。
==================================================
多媒体显示:(4)朗 诵 演 “神 奇”
1、师:小小的绿色的瓜。我真是替它担心,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女生齐读: “神奇的小小的绿色的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2、师:又长出来了两个瓜。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一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男齐读:神奇的窗台上的两个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3、师:又长出来了一个瓜,我又犯了担心病,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一生: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全班齐读:“神奇的台子上的瓜”!——“神奇的丝瓜”!—— “神奇的台子上的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觉着丝瓜有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4、师读材料生感受神奇
(1)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季羡林《二月兰》
(2)(荷花)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季羡林《清塘荷韵》
过渡:由此看来,作者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那这个神奇给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启示呢?我们来一起感受作者的神奇
多媒体显示:(5)生 命 本 “神 奇”
(1)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
————季羡林《二月兰》(1993 10)
(2)(荷花)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季羡林《清塘荷韵》(1997 6)
三:感受作者的神奇。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
(1)作者在《清塘荷韵》中写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2)、下面是一本写季羡林先生的书《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的前部分目录,主要介绍了作者80年来的经历:
1、家境贫寒,入学苦读2、奋发图强,学成归国3、时运大变,数职缠身4、文革动乱,死里逃生5、见缝插针,孜孜不倦6、以德报怨,不计私仇7、以文会友,崇尚真理8、待人诚恳,门庭若市9、治学广泛,博古通今10、独有创建,卓尔不群……
(3)、作者在《八十述怀》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4)、季老80岁后著作简介:
80岁,24篇文章;
81岁,41篇;
82岁,31篇;
85岁后著作犹丰,
85岁,出书5部;
86岁,出书4部;
87岁,出书5部;
88岁,出书2部;
89岁出书10部;
90大寿时出《千禧文存》等。
现仍精力充沛,科研、创作达到高峰。
(5)、《神奇的丝瓜》最后一句写到:丝瓜……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明确:1、作者在(1)、(5)中似乎理解了神奇的含义
2、作者神奇的经历。
过渡:我们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作者的神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一个神奇的我?
多媒体显示:(6)作 者 亦 “神 奇”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
(1)作者在《清塘荷韵》中写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2)、下面是一本写季羡林先生的书《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的前部分目录,主要介绍了作者80年来的经历:
1、家境贫寒,入学苦读2、奋发图强,学成归国3、时运大变,数职缠身4、文革动乱,死里逃生5、见缝插针,孜孜不倦6、以德报怨,不计私仇7、以文会友,崇尚真理8、待人诚恳,门庭若市9、治学广泛,博古通今10、独有创建,卓尔不群……
(3)、作者在《八十述怀》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4)、季老80岁后著作简介:
80岁,24篇文章;81岁,41篇;82岁,31篇;85岁后著作犹丰,85岁,出书5部;86岁,出书4部;87岁,出书5部;88岁,出书2部;89岁出书10部;90大寿时出《千禧文存》等。现仍精力充沛,科研、创作达到高峰。
(5)、《神奇的丝瓜》最后一句写到:丝瓜……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三、认识、理解神奇的季羡林——神奇的我、我们
师:我们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作者的神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一个神奇的我?
全班齐读下课:生:神奇的丝瓜!——神奇的生命!——神奇的季羡林!——神奇的我!——神奇的我们!
多媒体显示:(7) 我们也神奇
师:我们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作者的神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一个神奇的我?
生:神奇的丝瓜!——神奇的生命!——神奇的季羡林!——神奇的我!——神奇的我们!
一、朗诵分配
1、师:小小的绿色的瓜。我真是替它担心,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生: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女生齐读: “神奇的小小的绿色的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2、师:又长出来了两个瓜。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一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 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男齐读:神奇的窗台上的两个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仿佛觉着丝瓜有了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3、师:又长出来了一个瓜,我又犯了担心病,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一生: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全班齐读:“神奇的台子上的瓜”!——“神奇的丝瓜”!—— “神奇的台子上的瓜”!!——“神奇的丝瓜”!!
师:我觉着丝瓜有思想,他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二、感受生命的神奇。
(1)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
————季羡林《二月兰》(1993 10)
(2)(荷花)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季羡林《清塘荷韵》(1997 6)
三、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
(1)作者在《清塘荷韵》中写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2)、下面是一本写季羡林先生的书《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的前部分目录,主要介绍了作者80年来的经历:
1、家境贫寒,入学苦读2、奋发图强,学成归国3、时运大变,数职缠身4、文革动乱,死里逃生5、见缝插针,孜孜不倦6、以德报怨,不计私仇7、以文会友,崇尚真理8、待人诚恳,门庭若市9、治学广泛,博古通今10、独有创建,卓尔不群……
(3)、作者在《八十述怀》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4)、季老80岁后著作简介:
80岁,24篇文章;
81岁,41篇;
82岁,31篇;
85岁后著作犹丰,
85岁,出书5部;
86岁,出书4部;
87岁,出书5部;
88岁,出书2部;
89岁出书10部;
90大寿时出《千禧文存》等。
现仍精力充沛,科研、创作达到高峰。
(5)《神奇的丝瓜》最后一句写到:丝瓜……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现在我们假设《神奇的丝瓜》是一篇课文。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篇课文。课文与读本中的文章在教学上的“用法”是不同的,尽管我们常常说可以自由地选择课文。
这样说的原因是:课文的教案有更多的更加广泛的研究价值,课文的教案能够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而课外选文的教案只有“一次性”,人们对它不会有太多的热情。这对于本教案的作者,也是一种损失。
现在咱们评课。
此教案的亮点在于:
很重视朗读。朗读成了一种深入品读文本的手段。这一点很好。
教学过程层次明晰。何时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都安排得很有条理。
比较注重细节的刻划。特别是朗读的细节,做得比较活泼、深刻。如课始的朗读就是。另外,课中也有一些精彩的活动细节。
注意了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对选文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做得不是很好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语言的品析不够,特别是对朴素的语言的表现力品味不够,对字里行间的情感渗透品味不够。这一点,扩大来看,是美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第二,尾巴拖得比较长,这是一种时髦的毛病。不仅丝瓜是神奇的,连作者也是神奇的,还要“我们”也神奇。哪有那么多的神奇。作者是个学问家,他肯定不会赞同别人说他“神奇”。本文表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一种对生命的创造力的赞美,我们要关注这些内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熏陶。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神奇的丝瓜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