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百花齐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三引导”和“三扩展”。
一、三引导
小语教材中,大多属于名家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语言一般都浅显易懂,因此应首先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以免过早引导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独立阅读并获得初步感知的前提下,教师则可以认真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词赏句,扩大收获。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以下三点:
⒈引导有目标,课堂教学有方向
为了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发问,乱撞乱闯的现象,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无论“自读”、“导读”、“品读”、“熟读”中的哪一个环节。学生由于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总会出现课堂提问漫无边际、有的滞后、有的超前、提不到点子上的现象,这时就很需要教师“扶”一把,把学生“导”到课文中来,“导”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来,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盲目地“主体”,课堂教学就迷失方向,将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⒉引导有层次,适应学生理解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如在以读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中心;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熟读课文,积累语言。这样层层深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⒊引导有学法,为自主阅读打基础
新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来。如《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二、三段分别描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和紧张的特点。在结构和表达形式上这三段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在教学第二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再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品析小镇热闹的特点;然后图文对照,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接着听音乐展开想象,感受小镇的美;继而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方法“自读课文,了解顺序;品析词句,抓住特点;图文结合,展开想象;体会感情,学习写法。”然而,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并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去读,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三扩展
课内的名家名篇,可以说仅是学生们可以阅读的文章中的沧海一粟罢了,所以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再次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有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⒈鼓励发展家庭小书房,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我们通州市搞学生家庭小书房建设已经好几个年头了,现在各个乡镇学生拥有家庭小书房的比例正大幅增长。作为孩子的老师,经常看到学生的书房里尽是些作文书或教辅材料。这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学生的课业有作用,但就其长期效益来讲,这些书籍并不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因此,适当引导学生家长合理购书,督促学生阅读,将会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双赢”。于是,我利用家长会的有利时机,向家长们推荐了诸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天方夜谭》、《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一大批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一个月以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开始海阔天空、言之有物了。
⒉合理利用学校图书馆(室)资源,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每一所学校都拥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图书馆(室),藏有或多或少的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如果能合理地将这些书都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来“开卷收益”,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学校自前几年将藏书向学生借阅以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明显提高。
⒊利用网络资源,扩展那学生课外阅读
网络独特的视听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易于提供足够的阅读素材;网络特有的时空超越,易于深化课内的学习感悟;网络独有的异地交互,易于创设更多的阅读时空。因此,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如果有条件,我们就应该利用网络载体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上“三引导”和“三扩展”的内外兼修,学生的百花齐放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