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通情入境 兴趣盎然——《詹天佑》教学片断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詹天佑》以“老面孔”、“新要求”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如何体现“新标准”、“新要求”,本文作者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课前:
(在学生预习完课文《詹天佑》后)
师:同学们,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将有助于我们学好这篇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先了解一下詹天佑这个人。
生2:我觉得应了解一下1905年前后清政府的情况以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
生3:还可以查阅一下当时清政府的铁路建设情况。
生4:我认为还应该通过查看地图,了解一下“京张铁路”所经路线的地形。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我们可以从人物、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几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找和你有共同想法的同学合作查一个方面,欢迎查两个方面,当然全查更好!
(学生分组收集,并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看电影《詹天佑》)
◆课中:
一、通情
师: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读后谈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感受及原因?
生1:我很气愤!清朝政府刚提出这条铁路的修筑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争夺修筑权,横加干涉我们自己的事。
生2: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要控制我国的北部。我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知道,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他翻出地图册,教师示意他把地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京张铁路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他们争夺铁路的修筑权,就是想吃西北这块“肥肉”。
师:说得好。不仅联系了课文内容,还巧妙地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真正嘴脸。这种强盗行径真令人气愤。
生3:还有令人气愤的事。帝国主义者欺侮我们技术落后,进行要挟,真是欺人太甚!
生4:更令人生气的是,他们知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就进行嘲笑,他们以为,他们的著名工程师不敢轻易尝试的事,中国人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1905年是清朝末年,我们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想自己修条铁路,帝国主义者就进行阻挠,阻挠不成就要挟,要挟不成就嘲笑。实在是令人气愤。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出这种感情来。
(两生读,老师评议)
师:那么除了气愤,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高兴!因为我们有詹天佑这位总工程师为国争光了。大家都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师:对,这是一条争气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师:再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把这种气愤而又高兴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
(先各自练读,再指名读,然后评议)
二、入境
师:大家能把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演一演吗?注意把课外搜集到的内容也体现出来。
(学生分组准备,积极性很高。在老师指点下,一生扮演“清政府”,八生分别扮演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一生扮演詹天佑,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扮演中国民众。同时准备中国地图一幅。)
“清政府”先在地图上比划一番,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
“帝国主义国家”就开始纷纷阻挠,相互争夺修筑权。争持不下就要挟,认为清政府最后还得求助于自己(其言行由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自由发挥,注意表现出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然后“詹天佑”义正辞严地大声说:“我们国家已经有自己的工程师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政府”接着宣布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民众(欢呼):这一回咱们可以争一口气了。
“帝国主义国家”这是个笑话,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我们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工程,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师(表演即将结束时,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詹总工程师,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你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压力大吗?
“詹天佑”(因事先没有准备,片刻后回答):压力很大,但是我相信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外国人能办得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办到;外国人不能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台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光有志气可不行,还得有实力!想想:詹天佑是何许人也?(转向其他几位学生)现在假如你是詹天佑,你这位詹总工程师怎么评价自己?
生1:我是导师最得意的学生,我是最棒的,没人能比。
生2:我12岁就离开父母离开祖国,独立性很强,什么苦都能吃,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奈何得了我吗?
……
◆评析:
首先,这一教学片断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读书的成功例子。笔者让学生猜问题,扮演记者采访“詹天佑”,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读书、提问、质疑、思考。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产生喜怒哀乐。“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语)笔者的两个问题以及所采访的问题,问在情感上,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学生已由文外之“我”变成了文内之“我”。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愤恨、高兴的心情去读、去说,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这一教学片断也是老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成功例子。在教学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合作搜集了有关资料,对詹天佑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学生交流材料”以达到“资源共享”的做法,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巧妙地渗透于问题的回答之中,使学生将手中的材料进行筛选提取的“二次搜集”,学生自然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通过兴趣盎然的交流后,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为学习下文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