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左公柳》,请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对左公柳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生长在新疆戈壁滩上的一种柳树,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刚强之树。初读了课文以后,我们知道本文以“左公柳”命题,实际上写的是谁?
左宗棠。
师: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生:一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出征;第二件事是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了新疆失地;第三件事是左宗棠植树造林,建设边疆。
师: 为什么课文写的是左宗棠,却以“左公柳”命名呢?
师:对呀,到底为什么呢?(师在课题旁打“?”)这节课,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左宗棠,了解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先给我们汇报一下?
生:邻国阿古柏在英军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师:这时,朝廷众臣对保卫新疆有怎样的认识?
生:有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
师:大臣们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来说说。
生:有的大臣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当时国家困难,粮饷匮乏。
师:面对大臣们偏颇的认识,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
左宗棠。
师:左宗棠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齐答:力排众议
师:要想依靠个人的力量取排除众人的意见,必须理由充分,左宗棠摆出了哪些道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6自然段画出句子。
(生读课文并动笔画句子)
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
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认为左宗棠的主张到底对不对?
是对的
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是聚宝之盆、是军事要道。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师: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大义凛然的左宗棠,用这三点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力排众议,去唤醒还未觉醒的群臣吧!齐读第6自然段。
(生齐读)
师:左宗棠在以理服众的同时,还做出了怎样的壮举?请同学们从第7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
生齐答: 主动请缨
师:“主动请缨”什么意思?
生:主动请求杀敌的任务。就是左宗棠主动请求带兵收复新疆。
师:当时的左宗棠已64岁高龄,因常年的国事操劳而积劳成疾,身体非常虚弱,还经常咳血,可他还做出了主动请缨的壮举。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已年过六旬,官居一品的朝廷重臣做出这番决策的呢?接下来齐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请看板书,.在第一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这两个四字词语来体现左宗棠的爱国举措。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事例中,左宗棠爱国的举措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9-11自然段,也试着像这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为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中左宗棠的爱国举措?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师:老师有个疑问,左宗棠收复新疆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是这些作者都没有写,却偏偏只选取了抬棺出征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事例太打动人了,这个事例太典型了。)
师:是呀,正是这听也没听说过,见也没见过的事例才更能扣人心弦,突出人物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在我们平时写人的作文中,也要学习像这样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侧面板书: 选取典型事例表人物物)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部分,拿上笔,把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下来,为什么感动?在旁边做出简单的批注。(学生听、画、写)
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我们分享?
生:我感动的句子是“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让我感动的原因是他能面对困难仍充满信心。
师:你能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这种在面临重重困难时表现出的信心吗?
(评:你为我们展现出了刚毅坚韧的左宗棠满怀的信心。)
生: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感动的原因是,左宗棠他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面对死亡却还能毫不畏惧,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这样的举措真让人震惊,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英勇无畏的气慨来好吗?
(生再读这段话,读出震惊和决心)
师: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师:左宗棠不仅收复了新疆,还为新疆做了许多好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3自然段,看看左宗棠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是什么?
(生速读13自然段)
师:谁能像前面那样概括出这个故事的小标题?
生: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板书)
师:唐朝诗人王之涣曾这样描写塞外边疆荒凉萧条的景象。
生:齐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他的老友杨昌睿来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不由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看课件齐读“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如今的嘉峪关、哈密等地,都留有左公亲手所植的柳树。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道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左公柳荫福后人。(课件)
师:左宗棠深谋远虑地建设新疆,又一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左宗棠对祖国的爱、对新疆的爱、对人民的爱。
师:我们随作者听导游介绍完了左宗棠的故事,如果说在听故事前,作者对左公柳的认识仅仅只是美丽、刚强,那么,在听完故事后,作者对左公柳的认识又有了哪些变化呢?请齐读最后一段。
生:作者认为这不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此时的“左公柳”还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生:既是指生长在千里戈壁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贡献的左宗棠。
师:这个“?”可以打开了吗?(左公柳是纪念左宗棠巨大贡献的标志,是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精神的象征。画去“?”)
师:是的,这是在借柳树来赞美左宗棠,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吧!(出示柳树画面)它面对风沙,依旧傲然挺立;它扎根戈壁,原于英勇无畏;它抗衡沙漠,只因顽强坚韧,你说,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
生齐读: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是啊,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力排众议、铁骨铮铮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抬棺出征、视死如归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植树造林、睿智奉献的左宗棠。你说,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让咱们再读这句话,赞赞我们忠义爱国的左宗棠吧!
生齐读: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左宗棠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这精神之树不仅仅是左宗棠的象征,还是所有爱国将士们的化身。你说,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让我们齐声赞美这些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们吧!
生齐读: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左公虽去,道柳尚在,它们就像是为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立下的一块块活的碑文,它们承载和延续的是中华民族千万子孙不朽的精神!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
生回答。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大,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做生活中的一颗左公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