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既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是现代汉语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学好文言文是提高语文基础和能力的捷径。但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深感有虎挡道,不得法门。也曾把一篇篇课文精咀细嚼,然后一片一片,一层一层,逐词逐句地吐哺给学生,自以为万无一失。而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深感事倍功半,方法不对,付出未必有回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我认识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学得轻松、愉悦又扎实、有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学法作了一些探索,谓之文言教学“三层法”。下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层登堂感受:总揽全局,以学生为主体,抓基础
中学课本所选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疏通文意,而由教师包办串讲实属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让学生自学完成注释课文并不是懒汉做法,撒手不管。相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文中所出现的实词、虚词词义以及各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下一步该讲和重点讲的内容,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学生自学“画龙”,教师辅导“点睛”,二者浑然天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历次选入中学课本,并要求背诵,堪称经典,非常适合精读。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我体会,初步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如读罢辛弃疾的词,我们马上会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罢柳永的词,我们感受到的是温婉的气息;读罢此文学生就能感受先秦散文雄辩之气,领略纵横捭阖之风采。学生在自学完后提出了很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既有出人意料之外,又感出于情理之中。如有的学生都问到课文注释中“孰同熟”的“同”和“政通征”的“通”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质疑问难所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的知识更牢固,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二层入室细观:细拆文本,以教师为主导,抓重点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凭据,师生借助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共同细拆文本,含英咀华。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包含了各种知识点,想面面教到,点点学到几乎不可能。这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很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细品文本,体会此文的“情趣”和“理趣”。①“古今异义”之趣。学生在自读时已经找出了一些古今异义的词,正误参半。如有同学找出“窥镜”的“窥”字,马上就有同学反驳:我们现在也用“偷窥”,大家都会心一笑。但没有人发现“昳丽”一词,意为“光艳美丽”用在一个堂堂八尺男儿身上,还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我稍加点拨,有的同学就马上会意说:“美丽”现在只用来形容女子,形容男子要用“英俊潇洒”之类。有的甚至联想到了英语中“beautiful(漂亮)”和“handsome(英俊)”的区别,大家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②“事不过三”之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叠排比构成全文的主要结构模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事事不过三。如为了让学生体会“三问三答”于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我找了三个同学客串一下文中的角色,同学们个个兴致高涨。大家一致体会到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也有所不同,揣摩到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我的眼中只有你,突出一个“私”字。)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突出一个“畏”字。)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突出一个“求”字。)这时候教师及时总结借鉴: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行文要富于变化等。③“以小见大”的理趣。邹忌一个八尺男儿却总爱照镜子,还向这个那个问来问去:我美不美?确实是一个“小”男人,如果文章仅此而已,就让人不可理解。本文之妙处就在“以小见大”,推己及人,邹忌用现身说法说服威王由“文过饰非”到“闻过则喜”,劝谏者由“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最终成就了一个“大”国家。
三层登高望远:拓展延伸,以探究为主线,抓创新
一篇经典文章总会留给后人丰富的拓展空间,文本属于每一个读者,我们都有再创造的自由。教学参考书提供主流的观点供教师参考,很多教师也就以此为本,对学生进行启发,力图不蔓不枝。这样的操作虽然简单实用,但抹杀了学生欣赏美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主题应该是说“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因此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对此主旨的总结归纳并不困难。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几个问题给学生探究:①如何理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辨证关系;②查查历史上记载的“齐威王”和“邹忌”和本文刻画的有何区别,你怎样看待这种区别。学生可以二选一,分小组自由去探究。
学生探究的结果令人欣慰。如学生找出的资料: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最后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我们认为本文刻画的人物近乎完美。邹忌是完美人臣:爱生活,有情趣;爱国家,有情操。威王也是理想人君:威而不厉,有风度;亲而不和,有原则。通过对这二个人物的解读,学生们也理解了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问题。通过探究获得立体化,多层次的收获。
文言教学的“三层楼”,其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三层境界。一是打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二是抓重点,没有重点,一切又失之空泛;三是求创新,没有创新,一切知识都不能转化为能力。登上了这“三层楼”,我们才能“古为今用”,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古代汉语为现代汉语服务,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发扬光大,让学生最终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