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
天津市200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⑴ 多助之至: 。
⑵ 失道者寡助: 。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 。
〖参考答案〗
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19、(3分)D
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
佛山市200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10题:
6、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7、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 (萎靡不振作)
B、池非不深也 (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8、选出下列句子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10、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答案〗
6、B
7、D
8、C
9、C
10、
2002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文)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6~10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 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4分)
A、
B、
C、
D、
F、
7、“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分)
8、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2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2分)
〖参考答案〗
6、 AB
7、 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8、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10、 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002年常州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⑴ 三里之城( )
⑵ 池非不深( )
⑶ 委而去之( )
⑷ 亲戚畔之(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主旨是 。
3、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 , 从修辞角度看,这是一组 。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5、本文主要是从 和 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6、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
7、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
〖参考答案〗
1、内城 护城河 放弃 同“叛” 背叛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对比论证
5、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6、总分总
7、略
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贵阳实验区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故:
⑵ 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
〖参考答案〗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⑴ 所以
⑵ 这种人 (每个1分)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2004年泰安市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2分)
⑴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⑵ 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⑵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问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弼”,辅佐 边境
2、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湖北省咸宁市2003年高中、中专招生考试
(四)孟子散文气势磅礴,善用排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2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
⑴ 池非不深也( )
⑵ 委而去之( )
⑶ 故君子有不战( )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
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⑴ 池:护城河。
⑵ 委:放弃。
⑶ 有:或,要么。(3分)
21、B(2分)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分。错1个字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⑵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2分)
24、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3分)
200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1、B(3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⑵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
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⑶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 兵器
⑵ 限制
⑶ 通“叛”,背叛
2、C
3、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 天下/顷之
6、文中加点的两个字,“委”意思是 ,“畔”意思是 。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8、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10、文中加点的“池” “兵” “至” “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池 兵器 到达 叛徒
B、护城河 兵器 极点 背叛
C、护城河 士兵 到达 叛徒
D、水池 士兵 极点 背叛
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风震天下,并不是因为武力的强大。
1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1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扁扶将
D、 委而去之 有孙母未去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 、 ,其中最重要的是 。
今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
18、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国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大意答对即可)
19、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21、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池:
25、第一段论证了 。
26、第二段中强调了守城一方占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 。
〖参考答案〗
6、放弃 通“叛”,背叛,叛变
7、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符即可。]
10、B
11、D
12、D
13、C
14、B
15、A
16、C
17、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略
19、AB
20、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23、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4、围 护城河
25、天时不如地利
2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