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丁寨酒文化 教师随笔
我是一个不喝酒的人,所以很少醉酒。也许是醉酒的次数太少,只感觉到了醉酒后难受的滋味,至今也没能领略到醉的幸福,也无从知道一醉解千愁的意义。也就是说,对于酒文化来说,我可算作一个局外人。“旁观者清”,不知这话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但我想说说我对丁寨酒文化的一孔之见。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话,印象非常深刻。喝第一杯酒是什么时候,我记不真切了,但第一杯酒进嘴入肚的感觉似乎还有印象:辣辣的,热乎乎的,有些喜欢,有些讨厌,觉得刺激而非常兴奋。当长大之后,与朋友相聚、人事交往的机会多了起来,喝酒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也就有了醉酒的经历。我感觉非常难受,特别是呕吐时那种感觉让人如下地狱一般。上了酒桌也就很少有人劝酒,我也就能清醒地从头吃到尾,既有机会细品所有菜肴的滋味,也对酒文化有了更多一层的思考。
酒在人际交往中确实有着非凡的魔力。不管你是哪里来的,是否互相陌生,也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你是长辈还是晚辈,围坐在一张酒桌旁,以酒为媒,马上就可成为朋友,几乎没有了尊卑之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瞬间就亲密起来。许多难以启齿的话,许多难办的事,在酒桌上简简单单就解决掉了。有过结的朋友,一杯酒下去,前嫌尽释了,皆大欢喜。每逢佳节,每遇佳日,哪个幸福家庭会没有酒会呢?有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呷一小口酒,想向那位见不了面的酒神说一声谢谢。
不过,酒也绝非只结善缘,不结恶果。因酒伤身的事件屡见不鲜,因酒误事的事件数不胜数。但要怪却只能怪我们自己,谁让你死命喝它?
在酒场上,人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感情都在酒中了”。为了交情,为了友谊,就是死在酒桌前也得将酒喝下去。喝酒的人都很注重交情,怕断了交情,所以喜欢酒后反反复复强调这个交情,喜欢做各种解释,唯恐他们的交情被误解、被损伤,特别是有点喝高了之后。他们在这个时候也经感觉不到自己是如何罗嗦烦人。虽然舌头大了,腿脚不灵便了,性子却更执拗了,似乎这个时候世上只存在一件事,就是他们的交情。
还有“舍命陪君子”这句话,听起来就觉得这样的人真伟大,真够朋友。虽然已经不能再喝了,但为了拾起朋友的脸面,无论后果如何,也要把杯中酒干了。有些时候,是因为对方给自己办过事,解决过难题,帮助过自己,所以盛情难却,拚死也要把杯中酒干了,才显得自己讲义气,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而知恩图报,是传统文化中份量最重的准则之一。那个人好不好,能不能相处,就在这酒中了。这样选择朋友的方式真简单,解决问题的速度也真迅捷。“一切都在酒中了”,听起来多干脆,多利索,多明了,千言万语,个中滋味,就能从这酒中品出来。对那些不能喝酒的人,自然只能望酒兴叹,自惭形秽了。
酒场上的主角往往是具有帝王情结的人,这类人,虽然没有要天下人遵从自己意愿的野心,却有让听者遵从自己意愿的豪气。“喝,这可是我倒的酒,不喝不行的。怎么,瞧不起我,是不是?是想吃罚酒吗?”为了这一杯酒的面子,他们可是常常将杯中酒泼在不给面子之徒的脸上呀。在酒场,酒量大,胆气壮者就是王!“服,你就干了杯中酒;不服,那咱就换大杯对喝如何?”一句话,就是“我倒的酒你喝了就是”。这种人不也是一种王吗?“这可是我倒的酒!”不管对方能否再喝,这话脱口便出。谁敢不喝,不喝便要翻脸不认人了。从敬酒到罚酒以至到翻脸,整个过程是不是在演绎着至尊者特有的脸谱变化,让我们自然联想到让众多生灵跪俯在地几千年的帝王?
唯有醉才解千愁的人,委实让人猜解不透其内心的丰富。许多人喝多一点,“老子天下第一”的话音不就从平常紧得象裤腰带似的嘴边窜出来了吗?还有人喝得高兴时大呼“痛快”,好象平时无法聚集的自豪感迸发出来了,在醉酒的瞬间迷迷糊糊实现了平素间难以圆的至尊梦。我始终以为这痛快是说给人听的。“痛快”之后,是呕吐,是无奈、无助的疲乏。豪爽的背后难道不是萎顿吗?
我总觉得喜欢醉的人有饮鸩止渴的嫌疑。因为他把幸福人生泡在酒里,他的幸福的感觉充其量就只是喝酒后醉酒前的这一段时光吧?可怜的人生。不必谈人生的意义,不必说如何在人生中去发现美、欣赏美的事物,就是人生中最平常的内心的宁静他也享受不到呀。酒精的滋味是越喝越淡,而美的滋味却是越品越浓烈的。
可以说喝酒过度,就是对快乐的一种放纵,有百害而无一利。一醉方休本是对人生命的一种践踏,决不会实现想象中的豪爽与洒脱。醉且快乐着,这是有语病的。醉且痛苦着,才是客观实在。酒后醉前是快乐的,醉后酒前是痛苦的,这样的人生不应是受过理性知识熏陶的现代人所追求的人生。
或许我也在说醉话?我且住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