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导学案2
教学设计
2025-02-22
教学目标
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及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
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讲述了一本可怕的书,书页每翻一次,就会消失不见,如手中之沙,变化无穷。《沙之书》来源于博尔赫斯的读书观。他认为,人是比流水还要变化快的东西,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流水在变化,而人也在变。于是,书就变成了随时会改变的产物。每一次阅读,书就变化一次,何况你阅读一次,又增加了一层消逝的记忆。正因为书籍时时改变,才拥有了可能会产生的幸福。因为幸福本身就是通过珍惜和崇敬而意义非凡。
二.`思
1.下面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内地两项是(AE)
A.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B..小说的情节具有鲜明的特色。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也在意料之中。(应为“出人意料”)
C.“沙之书”像沙一样,形状怪异,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形状怪异”不妥)
D.在《沙之书》中,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体现了博尔赫斯作为一名“玄想型”作家的特点。小说中有让你感觉到真实可信的情节,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作者想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似乎不合情理。(应该是“合情合理”。)
点击显示
【《沙之书》导学案2】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4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画风教学教案
简析《故都的秋》思想情感内蕴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2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推荐]2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3
拿来主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62892/
上一篇: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5
下一篇: 《葡萄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