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小说浅介
老舍先生写小说的起始年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也就是1921年刊载在《海外新声》上的名为《她的失败》的哪篇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本700字。当时老舍的几位要好的北京师范同学在日本广岛高师留学,办了一个《海外新声》杂志,他们向北京的舒舍予约稿,于是老舍先生最早的作品诞生了。同年2月,还发表了第一首白话新诗《海外新声》。1923年,老舍先生在南开中学教书时写的《小铃儿》是他的处女作。老舍先生一生勤奋耕耘,仅小说就写了89部,360万字。生前出版过12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集,其它的都是在他身后找到的。
1924年,老舍先生被人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方学院做讲师。1926年,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这部小说完全运用的是北京口语,描写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发表在上海《小说月报》上,第一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开始改为“老舍”。从此,老舍的名字便和流畅的白话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讽刺,风趣的幽默连在一起使文坛耳目一新。
1930年7月,老舍应聘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兼国语研究所文学主任,兼《齐大月刊》编辑。这期间是老舍文学的成熟期,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每月一篇短篇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也有了较大突破,是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重要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等作品成为老舍的传世之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投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他组织和领导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为一个联络全国各路文艺大军的勤务兵;他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成为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在八年的时间里,老舍创作小说、诗集、话剧、曲艺、杂文等310余篇与抗战有关的作品,实现了他要为抗战术尽全力的诺言。
1937年底,老舍、老向与何容住在武昌冯玉祥官邸。老向、何容编辑出版《抗到底》,老舍为主要撰稿人。老舍第一部抗战长篇小说《蜕》,在第4期开始连载,描写五位爱国学生参加抗战的经过。
老舍将这次慰劳团活动的见闻以新诗的形式记载下来,经一年多定成长诗《剑北篇》,高度赞美了西北的壮丽河山和名胜古迹,遣责了日寇的烧杀劫掠法西斯暴行,讴歌了抗日军民浴血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1942年5月由大陆图书公司出版。
1943年夏,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时节,以极大的勇气与毅力开始创作长篇抗日武装斗争小说《火葬》,年底完成。小说描写一支抗日武装小队,在克服北方文城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故事。1944年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4年元月,老舍开始写作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我必须把它定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
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1948年在美国写完。
《四世同堂》我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传统和国民性,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被日本吞食,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老舍在美国四年半,广泛地宣传了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抗战文学的光辉成就。在祖国,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老舍滞留在大洋彼岸,用繁忙的工作给自己国内的同伴一些实际的支援。他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和小说《鼓书艺人》的写作,并将这两部小说和《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译成英文,成为第一批被系统地介绍给美欧长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到了北京、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着他的创作激情,丹柿百花小院的创作生活,是老舍文学丰收和辉煌的时期。他共创作了24部戏剧、两部小说和大量的曲艺作品以及散文、杂文诗歌。成为一位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语言大师,受人尊重的人民艺术家。
1953年10月,老舍任副总团长,随贺龙为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团赴朝鲜。老舍留在前线志愿军部队中体验生活五个月,回京后写作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这是慰问无名高地志愿军战士时的合影。
1961年底开始写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到1962年上半年,写出了11章共8万多字。生动地描写了清末满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心态和那“熟透了的”文化,描写了列强的横行霸道和义和团的反抗斗争。可惜在“大写十三年”的口号下,老舍未能写完这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