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于无字处读精彩

于无字处读精彩

教案设计   2024-12-13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填补,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要掌握教学布白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力

创新思维

填补

空白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我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的读者,因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只有调动想象力,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什么是“空白”?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对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大有裨益。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成为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而对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士的隔膜?

《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等等。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生命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2、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空白。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空白”的优劣。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还有如《小桔灯》里作者对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这个人物没有具体描写,只在补叙中略作交代。而他对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想象填补这一人物描写的空白。

3、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

。如《炉中煤》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我爱这土地》中又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郭沫若、艾青的思想,以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对此就本人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略述之。

(1)引人入胜留“空白”

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留白,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谁能给配上几句诗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学过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能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修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悬而迟决布“空白”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如教学《最后一课》,在探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时,有学生说是小弗朗士,也有学生说是韩麦尔先生,争论不休。此时,我不作判断,也不回答,有意识地形成“空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然后我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并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思考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全面性。

(3)欲擒故纵设“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4)急流停顿思“空白”

课堂教学中注意流畅性很重要,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素质、水平,学生也可能会感兴趣,但若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效果未必好。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因此不能形成深刻记忆,听后往往很快遗忘。所以,教师不仅要会讲,还要在讲解的过程中会适时、适当的停顿,在讲到重、难点时,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咀嚼、回味、思考的时间,讲到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时要适当停顿,等学生完成“过渡”之后,再进一步向新知识讲解延伸。再加上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

(5)藕断丝连成“空白”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会的心理和求解、释疑的欲望,对板书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如我在教学《小院》这篇散文时设计的板书:

环境 人

方便、有趣 亮亮、甜甜

清新、雅趣 醉 忙碌、勤劳

青苍、浸润 理解、宽容

景 情

仅仅有限的十几个词语就写出了山村一家个体小旅店和主人的特点,并写出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小大嫂”纯朴善良的性格和旅店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简要概括语言的能力。

(6)余音绕梁悟“空白”

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在课尾教师可以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我在讲完《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后,提示学生说:本文是节选,下面还有一段写雨逐渐由大变小直到停止的文字。我要求学生先自己续写一段,然后再和原著对照,看看自己写的和语言大师老舍写的有哪些不同。学生兴趣浓厚,课后纷纷找来《骆驼祥子》原著仔细阅读,有些已看过的同学还看第二遍。我趁机布置学生在阅览课时再去查找老舍的其它作品和相关资料。这样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拓宽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注:格式塔心理学是本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格式塔是德文Gestait的译音。

点击显示
【于无字处读精彩】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66701/
上一篇: 窦娥冤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