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潮汐的有关资料

潮汐的有关资料

教学分析   2025-01-12

潮汐的有关资料 【潮汐的类型】

凡是到过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潮”指白天海水上涨,“汐”指晚上海水上涨,不过通常我们往往将潮和汐都叫做“潮”。

潮汐现象非常复杂。仅以海水涨落的高低来说,各地就很不一样。有的地方潮水几乎察觉不出,有的地方却高达几米。在我国台湾省基隆,涨潮时和落潮时的海面只差0.5米,而杭州湾的潮差竟达8.93米。在一个潮汐周期(约24小时80分钟,天文学上称一个太阴日,即月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所需的时间)里,各地潮水涨落的次数、时刻、持续时间也均不相同。潮汐现象尽管很复杂,但大致说来不外三种基本类型。

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潮汐发电】

海水一涨一落,潮位相差悬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利用于发电。据估计,世界海洋的潮汐能约有十亿多瓩,每年可生产12400亿度电能,尤其在浅海中潮汐能量更大,黄海就有5500万瓩。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各国开始兴建潮汐发电站,目前最大的一座每年发电量为五亿多度。

潮汐发电的原理,和一般水力发电完全相同,就是利用海水涨落及其造成的水位差,来推动水轮机,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站的布置型式通常有三种:单程式(涨潮时把海水放进贮水池,利用涨潮时池内外落差进行发电)、双程式(贮水池蓄水时和放水时都进行发电)、连程式(采用多个贮水池进行连续发电)。

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叉纵横,入海河道众多,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量,有待我们去开发。近年来沿海一带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建成了许多小型潮汐发电站。这些小电站大都利用港叉、沟湾、洼地拦蓄潮水发电,建造时不需淹没大量土地,同时发电又不受洪水、枯水影响,平均功率变化不大。小型潮汐发电站的兴建,开辟了新的电力资源,为农副业和地方工业提供了廉价动力,因此深受群众欢迎。

【潮汐对农业、渔业的影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以来沿海地区建造了许多灌溉闸口和护岸工程,这些工程的进行都需考虑潮汐的影响。在河流下游地区,涨潮时河水和海潮发生顶托现象,造成河流水位提高,这时灌溉农田非常方便。我国长江口和珠江下游等地都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为农业服务。

准确掌握海水规律对渔业有很大关系。因为海洋上大潮流水急,鱼群容易分散排向外海,或栖居于中上层;小潮流水缓慢,鱼群易集中推向内海,并下沉海底,是底拖网渔轮捕捞的好机会。因此掌握潮情对确定鱼区地点、张网高度、航行时间等都是非常秘要的。

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那时打开盐田闸门,海水自然流进盐田,既保证海水质量又可节省人力物力。盐业工人同志们还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如:“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秋天纳夜潮,夏天纳日潮”等。

【潮汐对交通航运的影响】

海上航运事业和潮汐关系更加密切,潮流影响着航行的方向和速度。例如,在某些海区潮流速度很大,如逆水行舟是很困难的,反之顺流航行,既能节省燃料,又能缩短航行时间。因此海上航运必须了解潮汐和潮流情况。

掌握潮汐规律,又能使港口增加大船的通过能力。我国有些海港如天津、上海等就是利用涨潮时的自然水深,使万吨远洋海轮顺流而入,及时进港停靠,又利用退潮时刻顺流出港,也比较省力方便。

此外,建筑海港码头时,为了使高潮时不致淹没码头,低潮时又不致使船只搁浅,在施工前也必须掌握潮汐涨落的高度。

点击显示
【潮汐的有关资料】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67019/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