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参考答案
苏教版必修3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已经为大家分享,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练习,那就一起来看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参考答案吧,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前进。
一、选择题
1.解析:B项,“遐”和“瑕”都读xiá;C项,“绯”和“蜚”都读fēi;D项,“泄”和“泻”都读xiè。
答案:A
2.解析:A项,“灌概”应为“灌溉”;C项,“刚索”应为“钢索”,“过渡”应为“过度”;B项、D项,无误。
答案:C
3.解析:B项,茫若无涯: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句中使用正确。A项,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不能形容时间过得快 。C项,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D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股市的涨跌不属于好事物,句中使用不合语境。
答案:B
4.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或“同时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也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应为“谁又能确保他们不为权钱所动”;D项,主语残缺,删去“根据”一词。
答案:B
5.解析:注意短句内部结构上和谐一致,从 无可排选的(必选)句子“还有丰富的矿藏”“有茂密的森林”来看,就已经定下了短语结构为中心语在后,修饰语在前的偏正结构。可选定①④,再注意短语间的逻辑关系,并考虑关联词语在衔接中的作用,“还有……”一定在“有……”的短语之后。这样即可排出全部顺序。
答案:B
二、 阅读理解
6.解析:找准答题区域。在第④⑤⑥⑦⑧段,这五段文字将黄山跟黄河作了相似性比较,扣住突出二者共同特点的关键词句概括。
参考答案:①粗犷强悍(或奔腾翻滚)的气势;②妩媚俏丽的神韵;③丰富的人文内涵。(意思对即可)
7.解析:这是考查过渡段的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概括其作用。前文侧重于写黄山的雄浑气势(形美),后文过渡到写其文化底蕴(神美)。这样也使得文章主旨得以深化。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将黄山与黄河的比较描写过渡到对二者人文内涵的挖掘上,由形似到神似,进而深化了文章主题,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8.解析:主要表现 的是黄山,但时时处处拿黄河的雄浑壮阔来比较,以突出黄山的气势和深厚的底蕴。如:写黄山滚涌的云,联想到黄河的浪,写黄山的花又想到了黄河在阳光映照下,水波灿灿的色彩之美和浪花的形态美。还写到了二者同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说黄山 是“立着的河”,以河之壮、河之美、河之厚来突出山之壮、山之美、山之厚。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现黄山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神韵。②巧妙地挖掘了黄山深厚的人文内涵。(意思对即可)
9.解析:主要从描写对象和描写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写山、写河各有侧重,体现手法的灵活性,也从笔墨的多少上,突出了黄山和黄河在作者心目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正如后文所说:“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参考答案:第④段是将黄山的云烟比作黄河的波澜,突出的是黄山。第⑥段将出关后的黄河比作水上的“散花坞”,突出的是黄河。变换不同的描写重点,表现了写法的灵活自如,为表达黄山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一主旨作了巧妙的铺垫。(意思对即可)
10.解析:作者写“海”和“锚”,着重体现了它们的无闻沉默,这是作者在栈桥上感受和沉思的结果。作者在第①段末尾说:“游人熙来攘往,很少有人在意或理解它的存在。谁愿停下身来,听一支锈迹斑斑的锚的诉说?”而栈桥似乎懂得大海的沉默,这其实就是作者读懂了“海”和“锚”。以此为出发点,再反思安排这段文字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了。
参考答案:①虽没写栈桥,但所写是栈桥所见景色,引出下文作者在栈桥上的所见所感。②平日生活的匆忙反衬了作者此时的沉思。③写铁锚的“默立”和“诉说”,为全文营造沉 思的氛围。
11.解析:文章对“海边栈桥”的描写着重集中在第②段文字,可扣住第②段文字的相关内容概括其特点。作者写到了它的长久独立与静默,还写到它只是把人送到一个接近海而引人沉思的地方,引人深思。
参考答案:①长久站立在海边。②静静地伸向海的深处。③栈桥不能把人送到彼岸,只能将它定格在视野与想像之中。
12.解析: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岛上村落的环境氛围,而是采取简笔勾勒(白描)的笔法,写出了岛上的人们“日出而渔,日落而归”的古朴生活 ,体现了一份远离尘嚣的独立与宁静。
参考答案: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海岛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然与宁静。
13.解析:本题需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生活在尘嚣中的人们很少关注和理解大海,只有栈桥长久独立于海中,它真正懂得了大海的宽广与宁静,并把人们送到一个接近海、想像海、沉思海的地方。可顺着这一思路概括。
参考答案:①人们要不时停下匆忙的脚步,让身心宁静,感受生活的美;②生活中有若干的可能,人们要用海一样的胸怀拥抱生活;③大海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希望和回忆。
三、语言运用
14.解析:仿照例句的格式:“人生如……应该多一些……少一些……”。修辞上运用比喻(明喻)。仿写句子的喻体可从例句的“诗”得到启示,从“琴”“棋”“书”“画”“歌”“舞”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15.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注意针对的对象是少儿,原句的说法较为平实,对孩子缺少吸引力。可转化为口语,变为短句,适当添加语气词,带有启发性。
参考答案: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 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16. 解析:仔细观察那捆绑在一起的香烟很像一捆炸药,下面的表不正像一个定时器吗,这很自然让人联想到这是一颗“定时炸弹”,再从表上揣摩寓意,时间不就是人的生命么?原来这是有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炸弹”。可就此概括含意。
参考答案:吸烟是健康的定时炸弹,每一根烟都会损害一个人的未来。
四、根据要求作文
17.提示:本作文立意的好坏、高下主要取决于对关键词“声音”与“自己”的理解:
(1)关键词“声音”:既指实体意义的声音,如提示语中提到的那些声音;又可以指一种主张、见 解、看法、观点、态度等。
(2)关键词“自己”:与“别人”相对应,含有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有 自己个性等意思。
下面的几种立意就十分深刻:
(1)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个性化的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如:韩寒以自己的张狂和幽默,抨击教育制度,在中国曾掀起轩然大波。
(2)不惧权威,勇于挑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科学家普朗克挑战牛顿经典力学,成为了量子论之父。
(3)众口一词中,不随声附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立的冷静的思考。如:中世纪欧洲众人都坚信地心说,布鲁诺捍卫日心说。
(4)众声喧哗、举世沉醉中,有自己清醒和不凡的思考,给人以启示。如:杂乱黑暗的社会中,鲁迅的呐喊是我们时代的福音。
例文:
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十多年前,在美国林肯纪念堂前,一个伟大的黑人发出了“我有一个梦想”的嘹亮声音,从而使美国黑人在《独立宣言》发表200年后,在《解放黑奴宣言》发表100多年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与白人平等的权利。他就是马丁•路德•金,美国著名人权运动家,他的声音改变了美国!
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古至今,大凡忠贞爱国之士无不为人民疾苦而奔走,为民族兴盛而呼号。战国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代杜甫感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宋文天祥曾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声音无不体现着个人的节操、民族的气节。到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之时,各阶层的仁人志士无不为国效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他们成功与否,他们的满腔爱国之情将彪炳千秋。
而当代,当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新篇章;邓小平满含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声音带领中国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作为平凡人,发出我们的声音同样非常重要,是所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上海大学的教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改变了建国以来“默认”了的“撞死了活该”的交通规定,加速了交通法规法制化进程;北京三博士应“孙志刚”案上书全国人大,从而改变了城市收容管理的相关措施;河南一农民发现本省关于农业税改革的条例与国家政策有矛盾,从而使河南人大重新审议农业政策。当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悄然改变的更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民主程度。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它们各自用上帝给它的声音叫好了!”
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种不断探索的勇气。
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敢做自己我最骄傲”的自豪。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绽放生命的光彩!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参考答案就是这些,还有不懂的地方大家可以查询字典和词典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