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5
【 知识储备 】
1 .字词积累
城隍(huáng ) 庙供奉传说中管某个城的神的庙。
大襟(jīn ) 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 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囊(náng ) 文中指口袋,意为用口袋装。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
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肃然起敬:形容听到、看到或想到某一动人的事迹后出现的恭敬。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身的地方。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受到荣幸。
2 .作家作品
汪曾祺(1920 —1997 ),江苏高邮人,学者、作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南菁中学读了高二后,因日本人占了江南,避难半年后,考取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门下,受到他的影响,作品有他的遗风。主要文学贡献在散文。着有《汪曾祺散文选集》,另有《汪曾祺全集》。
【 文本解读 】
一、谋篇立意
这篇民俗散文,以平淡悠然的笔调,有滋有味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吃咸鸭蛋、挂鸭蛋络子,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 ):介绍端午节家乡的各种风俗,为“鸭蛋”预设一个合理背景。
第二部分(2 —3 ):写家乡高邮鸭蛋的名声和特点。
第三部分(4 —6 ):重点写端午节的鸭蛋及相关风俗习惯。
三、写作方法
1 .口语色彩浓厚。
2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 .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四、问题探究
1 .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可第一节既未写“鸭蛋”更未写“端午的鸭蛋”,写这一节有必要吗?
本文第1 节主要写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行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存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雕琢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 .文章主要内容写“端午的鸭蛋”。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要从文章的主旨来看。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中尝出生活的滋味,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 练习解答 】
一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年,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除课文研讨部分所举例子外,以下各例也很有特色:
1 .“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合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 .“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