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一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了——三月八日。学校对女教师格外关注——除了有礼物外,还允许调整课程休息半天。于是,我们很兴奋。在拿着书走进教室之前,我心里一直在猜测:今天,我的大孩子们会不会注意到这个日子呢?他们会对我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吗?——可是,一节课风平浪静地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提及这方面的话题,有些失望,有些抱怨,他们难道忘记了?无论在元旦,还是在六一,或者是中秋,老师可都记得笑意盈盈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节日快乐”的啊!他们在兴奋地接受别人的祝福之后,可曾想过某一天也可用自己的真诚祝愿为别人带来一份温馨呢?
怅然若失中,我想起了很多与此似乎联系不密切却又有相似之处的情景:当校园里那粉红的月季花绽开笑颜时,我问同学们可曾感受到那份娇艳与芬芳,可他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注意到”;当某同学的家长来校为子女送钱物时,他们竟会忽略那份深沉的爱而去嘲笑家长土气的穿着,甚至那子女本人也会因这个而极不情愿父母出现在同学面前;当某位老师因病嗓音沙哑仍带病上课时,他们也不会因此而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许多学生说起话来满嘴污言秽语,旁若无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日了如指掌而对父母的生日却一问三摇头……
我的心无法平静了,我们的中学生是怎么了?他们关注明星们的花边新闻却无视于明丽的春光与飘飞的扬花;他们注重了物质的需求却漠视了温馨的感悟与情感的交流;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师长为他们营造的舒适却没有一点感恩,更不用说回报;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阐述得头头是道却羞于与自己朴实的父母一起散步……
难道仅仅是紧张的学习让他们对一切都淡漠了吗?作为教师,在抱怨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注过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吗?也许,以上描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孩子们的品德素质在下降,但是,作为一种现存的社会现象,它却会让我们在悖论与漠视之间,在加强德育工作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之间加以反思: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能做些什么,同时又缺少什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做些什么?
也许,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每周的政治课和班队课就意味着德育了,其他课自然与此无关。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或是课堂集中灌输道理,或是哪儿漏洞补哪儿,或是学习一好遮百丑,或是只要你不惹事,对老师礼貌不礼貌无所谓,对家长态度更是与老师无关,或是文化课就是文化课,不会与情感或品德有联系……而那些写在操行评定中的等级或分数则永远是孩子们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或教师对该生在校守纪情况的评定——与情感无关。故而也就不难理解,讲起道理来,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谈起偶像来,他们可以滔滔不绝;提起要求来,孩子对家长可以蛮不讲理……而说起体贴人情、关爱自然、感悟亲情来,却是懵懂无知或纸上谈兵,久而久之,他们的心就淡漠了对真情的感知,淡漠了对关爱的感恩。
其实,我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表面看来好象不是教育,而实际上却是深刻的教育,因为教师已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当中,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德育或情感教育更该如此。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成为这样一个语文教师: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冷冰冰的“德育”二字溶化在感悟生活、品味真诚、体贴人情、关爱自然这些温暖的过程之中。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会启发学生把关爱送给悲伤的人;学习《老王》,我教会学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注;阅读《紫藤萝瀑布》,我会告诉学生,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蕴涵哲理与美丽,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会提升自己对美的感悟能力;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我会让学生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悟亲人们平凡举动中的无言深情,并考虑自己该如何用行动回报“三春晖”;解读《台阶》,我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艰苦创业的父辈们的足迹,并学着理解与关心父辈们……
这些过程是琐碎的,但是,当我们用一颗敏感的心为孩子们寻找一个个情感教育的契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需要刻意地讲述道理,在阅读中、在赏析中、在体验中,他们的心田会悄然地受到春雨般真情的滋润,从而使沉睡的灵性与感动勃然复苏。
我希望,会有那么一天,讲台会成为我们师生的精神绿洲,让那经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到这宁静之中,一起晓其义、明其旨、悟其美,感其情;会有那么一天,学生们可以和我们一起快乐地观看校园内银杏树叶的萌芽与舒张,并交流关于生命力的感受;会有那么一天,孩子们的父母可以喜形于色地告诉旁人:我的孩子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欣慰地得到孩子们真心的祝福、听到孩子们动情地演绎那首《让世界充满爱》……那该是何等的和谐、何等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