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子阅读答案
梯子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答:
2、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笑——→——→——→笑
3、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答: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答:
4、“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答:
5、两个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通过爸爸要儿子跳梯子的故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信任的道理。(答案中能答出“人与人之间是可信任的”的意思即可)
2、惊愕疑惑
3、①描写儿子又黄又青的脸色。写出了儿子的惊恐神情。
②儿子的面色恢复红润,笑容灿烂。写出了儿子高兴的神情。
4、原来只是奇怪,没有摔屁股;现在是感到困惑:爸爸为什么骗我?
5、提示:故事里的爸爸是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信任别人,文中的爸爸是教育孩子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两种教育,赞赏哪一种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能综合分析更好。言之有理,文句通顺,就应该给满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6分)
(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