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

教案设计   2025-01-11

[课前三分钟]

主持人:陆熙

寓言故事:

1、有一个珠宝商一生致力于珠宝真伪之辨,技艺炉火纯青。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将真假珠宝混在一起玩耍,自得其乐,幸福至极。对此,珠宝商不禁感叹自己的粗鄙。

2、一个穷苦农夫进城发了一笔财,不但自己穿上了袜子,还大喝了一场。回家时,醉倒在大路上。一辆马车驶来,要他让道,农夫看看自己脚上的袜子,说:轧过去吧,那不是我的脚。

请大家对这两个故事发表看法。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过渡:看事物,看自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会持不同的眼光。我特别喜欢第一个故事,珠宝商是以经济的眼光在看珠宝,孩子是以审美的眼光在看珠宝,所以前者汲汲于利益,后者享受着快乐。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回报我们的便是缤纷的美丽;当我们以功利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回报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正好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

师:早上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字词,看大家读通了没有。

生齐读,师点击显示注音: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è)迸发(bèng)湍急(tuān)艾蒿(àihāo)疲惫(bèi)饿殍(piǎo)蜿蜒(wānyán)毛骨悚然(sǒng)

(区别相关的读音和词语:号叫、方兴未艾、自怨自艾、莩、怵目惊心)

师:请看这张图片——

这是什么动物?

生:藏羚羊!

师:对,可可西里的骄傲,高原上神秘的生灵。再看这幅图——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心情如何?

生1:愤怒!

生2:同情……

生3:惨不忍睹。

师:再看这幅图——

生:狼!

师:对,狼。如果它也和藏羚羊一样遭遇了猎人的捕杀,你的心情又会是如何?

夏瑜(犹豫地):我……我觉得我一样会是同情的。

师:很好!我也会的。回忆一下初中时候学过的蒲松龄的《狼》,当那两只狼被屠夫杀死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生:我觉得它们是活该,罪有应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太贪婪了。

师:非常好!一场人与狼的较量,让我们替势单力薄的屠夫的命运担忧,而狼的贪婪与凶残让我们觉得它们的下场大快人心!因着那个故事背景的缘故,我们憎恶狼。但是仅仅这样一张狼的图片放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只是一个——

生(齐):生命!

师:对!是一个生命!所以如果它被捕杀,我们就会同情它。但是因着我们的祖先活在丛林法则当中,当他们的生命和利益与狼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便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附加了情感背景和认识倾向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许多关于狼的故事——

生:狼外婆。

生:狼和小羊。

生:会摇尾巴的狼。

生:东郭先生和狼。

……

师:还有许多关于狼的成语——

生(乱曰):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引狼入室、狼奔豕突、前狼后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

师:全都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啊?

生(齐):贬义!

师:是,贬义。我们的文化一向对狼有一种偏见、成见。课文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虽然是美国人,但他曾经也同我们一样,对狼怀有偏见,他也曾亲手杀过狼。文中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地记录了他们杀狼的经过。他为什么要杀狼呢?

(生细读文字,教室里静默片刻。)

郭丽菲:因为狼的嗥叫“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师:是恐惧,是坏兆头,总之,是不祥的。所以,要杀狼。

严菲:因为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要杀狼。

师:对,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认为要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计凤:因为“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师:哦,还因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生:还因为社会氛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罗娴:因为想要保护鹿。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师:很好!没有狼的地方,就是“天堂”,这是谁的看法?

生(齐):“我们”这群人的看法。

师:对!这是“人的看法”!(板书:人的看法:没有狼——天堂)但是,文中说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齐):山!

师:对,作者说,山不会同意人的观点,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板书:山的看法:)为什么说是秘密的看法?

生:因为这种看法是隐藏着的,山对人类的做法保持沉默,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发出呼唤,但人们听不到。

师:非常好!人们听不到,所以课文结尾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人们只听得到自己内心欲望的声音。真的是山的看法吗?山可能有看法吗?

生:不是。其实是作者的看法。是作者站在山的高度对众多生灵的看法。只是借助山来隐含地表达罢了。

师:太好了!所以其实这个“山”也是可以用其他词语替换的。这个我们回头再讨论。现在我们来说说:山的看法是什么呢?山是不是也认为没有狼的地方是天堂呢?

生:不是。

师:不是天堂,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看看没有狼之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佛教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

生(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师:很对。狼死去了,哪些生命紧跟着也死去了?

生:灌木和树苗死去了。它们“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死去。”

生:鹿死去了。它们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师:它们是怎么死掉的?

生:因为数目太多食物不够而饿死的。

师:没错,当狼死去了,那些可吃的植物和鹿也都死去了,整个山坡成了一个横尸遍野的——

生(齐):坟场。

师:对,坟场,再无生命的气息,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山没有直接说出它的看法,却用事实告诉了人们:没有狼,不是天堂,是坟场!(板书:没有狼——坟场)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一个画面,它只是一个点,但历史是一条线!人类毁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远远没有到达终点!请读第8自然段,看看我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生齐读第8自然段。)

师:作者用哪个句子说明了人类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所付出的代价?

生:“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师:为了强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突出这个代价?

吴宇:对比。“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为的保护使得生态失衡,反而造成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损失。

师:说得太棒了!我们以为是保护,实际我们在破坏。我们不知道,有时候,对手,甚至天敌恰恰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危机存在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生机!大家应当听过这样的故事: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除了。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请来医生对羊进行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病还是不断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原来,狼先前的光临,对羊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作用。狼的骚扰,使羊常常惊悸奔跑,羊因之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狼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有对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某种效应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有谁知道?

曹俐:我知道这故事,不过不记得是什么鱼了……

吴宇(就坐在曹俐的前排,在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不断补充):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秘密就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师:非常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感谢对手!对羊是如此,对沙丁鱼是如此,对牛群也是如此。齐读第9自然段,看看人到底做了什么,人把自己看作了什么。

(生齐读第9自然段。)

师:当你们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哪些字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沈远祺:“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师:说说这个句子特别触动你的原因?

沈远祺:因为它让我感觉到因为一些人为的破坏,人类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未来。

师:不错,我们人为地消除危险,实际是在制造更大的危险:再也没有未来可以期待!但是如果把这个意思直白地表达出来,就不一定有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了。它的高明之处何在?

沈远祺:“未来”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作者把它具象化了,似乎它是一样具体的东西,被河水冲刷到大海里去之后便不复归来,它可能被河水消融吞蚀,也可能沉入河底,想要寻找它,便如大海捞针。所以特别可感。

师:嗯,沈远祺对文字很有感觉。非常好。还有什么句子让你们有特别感觉的?

孙迎洁:“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师:山的思考是怎样的?人的思考又是怎样的?

生:人的思考是主观的、自私的、肤浅的,贪婪的。

师:好,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认识去思考,实际上,人的所知是十分有限的。人又很贪婪,只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那么山的思考呢?

生:山的思考是客观的、博大的、深刻的、长远的。

师:对,“天之道利而不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山同样如此。它不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考虑问题,它是博大的,它希望每一种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有什么句子吗?

生:“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羊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

师:人取代了谁的工作?

生:狼。

师:是的。人以为狼越少越好,鹿越多越好。所以人越过了一个生态链,去完成本该由狼来完成的工作。殊不知,数量平衡是一种最奥秘的科学和最美丽的艺术,它需要不同物种的综合效力。古希腊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思想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概括地提出了“数”的神秘论。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数”组成的,世界的统一就是万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和谐比例,和谐产生了秩序。他们断言:整个宇宙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他们认为天体星球间有一种数目比例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一种天体的和谐。在天体运动中,各个星体在距离、速度、轨道、大小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这种数学关系不仅是科学的,而且具有审美意义。问题是,这种宏观的科学和高端的艺术是人所无法运筹自如的,当人自以为是地去宏观调控的时候,当人取代了狼的工作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这世间的一切的时候,其实,人就已经把自己看作了什么?

生(齐):神(上帝)!

师:是的,人把自己当作了神,当作了万物的统治者和征服者。而作者在他的书中说:“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而之前,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结果是什么?

生: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师: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什么?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师:好!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这个句子的重音应该放在哪里?

师读:“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重音放在“和平”上)这样对不对?

生:不对!

师:那应该怎样读?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师:好,有两种读法了!哪个正确?

生:第一个正确。因为强调了我们的自私自利:只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考虑问题,不管后代的环境。

生:第二个正确。因为强调了我们的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

师: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两种处理方法都是可以的!因着我们的目光短浅,因着我们的认识局限,我们的越俎代庖、我们的自作主张,便显得自私、狂妄而愚蠢。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我们和其他生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到底是谁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着怎样的地位呢?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点击幻灯片出示字幕)——

土地是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宇宙万物与人类都是相互依存、同体共生、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是所有生命当中的一分子。如果人类毁灭了大自然,也就使得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生: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各部分的价值、功能和作用是相等的,而是意味着每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补足的。

师:说得相当好!人不是主宰者,而只是其中的一员。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板书)。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还说(点击出示字幕)——

“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和谐是前提,有了和谐,才可能有稳定和美丽。我们现在说要建设和谐社会,怎样理解“和谐”?

生:保持一种平衡吧。

生:一种良性的循环。

生:我觉得是一种互为补益的关系。

生:我认为“和谐”首先应该是几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却又完全不至于冲突的一种完美并存的关系。

师:嗯,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和谐根本不是要求整齐划一,恰恰相反,它强调多元,倡导丰富,只是,繁复却不紊乱,多元却不相悖,活力旺盛却不互相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就像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所说的:“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他又说:“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个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学生的脸上浮现出种种表情:有被肯定的欣喜,有对黑格尔话语的思索,也有对利奥波德的崇敬和羡慕。)

师:其实,作者的思想并不新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中国的老子就表达过这些观点。(点出字幕)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意思是:要想取得天下而强行去治理它,我看他不会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是不可勉强治理的。强行治理的会败坏它,强行控制的会丧失它。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是:道是永恒的、没有名字可称。它的本性纯朴自然,虽然幽深微小,可是天下谁也不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住它,万物就将自动地归顺。天地间阴阳之气相配合,因此就降下甘甜的露水,人们没有谁去命令它,却能自然分布均匀。开创了体制,便有了名位。名位已经有了,这也就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无争,因此就不会有危险。

以上两段话都是告诉我们:人对自然的利用应当适可而止,应当知道人是没有能力主宰宇宙万物的。如果人不去干涉自然,自然本身就是完美和谐的。还有一段话:

卅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三十根条辐环绕一个轮毂,在那空虚处,(有轴)使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烘烧粘土制作器皿上,在那空虚处,可以有容纳东西的用处。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在那空虚处,有房屋让人居住的功用。因此,实体“有”所以给人带来利益,是因为空虚处的“无”起了作用。

“无”尚且有用,何况是“有”呢?人凭什么认为狼是不必存在的呢?人的认识实在是有限的。我们以为无用的东西,不一定真的无用。譬如阑尾,日本人曾经风行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割掉他们认为没用的阑尾,以绝后患,现在科学研究表明,阑尾也是有用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高度看问题,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好,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开头留下的一个问题:“山”这个词可以用其他的什么词来替换?

生:文中的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山野的,我由鲇鱼效应想到,如果事情是发生在海里,也许标题就应该换成“像海那样思考”了。

生:如果故事发生在天空中,可以说成“像天空那样思考”。

生:我觉得作者并非是说要我们像山那样去思考,而是说,要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去看问题,视野要更为广阔一些,考虑得更为全面一些。如果换成“像海那样思考”或“像天空那样思考”,意思其实还是一样的。

师:说得真好!直抵问题的核心!没错,其实,如果我们追问到终极,这个标题可以一言以蔽之:像上帝一样思考。

生:这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

生:我们不了解上帝,我们也不是山、海洋、天空,我们根本不可能像那样去思考!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弱点和局限性!

师:没错。所以这个标题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想想看为什么是伪命题?

生:远的不说,就当前而言,看看毒奶粉就知道为什么是伪命题了。(生齐笑。)

师(亦笑):论据非常典型。是的,人类已经走得太远,根本没有退路。我们是唯物论者,所以我们相信这世界是物质的,所有的物质都会有毁坏的一天,它有终点。我们最乐观的情形也只是让这个世界顺其自然地寿终正寝,然而我们最真实的情形是:我们的肤浅和贪婪加速了它毁坏的进程,让它死亡的节日提前降临!我丝毫没有夸张,如果你愿意看看这些图片。(点击显示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看得感叹欷嘘。)

师:如果我们不懂得敬畏,世界终将让我们懊悔。(点击字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仰望,我们若能敬畏星空,俯首,我们若能呵护良心,我们身外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便都将是和谐美好的。如果我们能像陆熙故事里的那个孩子一样思考珠宝,去掉功利意识,世界便会因着我们的高贵而变得纯净。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点击字幕):

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在生态环保方面,德国和日本做得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日本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环保。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的环境,不人为破坏,也不要自作主张好心办坏事。让我们以一首日本诗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齐声诵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点击显示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7313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