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目的要求】
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体会全文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理解人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踱(duó) 亨(hēng) 舀(yǎo) 砚(yàn) 拭(shì) 附和(hè) 蘸(zhàn)
格局:布置的格式。
大抵:大概。
声气:文中指态度。
阔绰(chuò):阔气。
羼(chàn):混合,掺杂。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间(jiàn)或:偶然,有时候。
内容主旨
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
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
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
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本文的中心是: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
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
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写作手法
(1)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
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
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
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
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
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
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
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
“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
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
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 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
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
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
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3) 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
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
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
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
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
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
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
“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
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
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
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
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
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研读
这段首句紧承上文,写孔乙己的奇特,含义深长,表现了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
人的架式,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征。然后作者从外貌描写入手,进而对孔乙己又进行了语言
和动作描写,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处处透露人物的遭遇和性格特征: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
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
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这段文字又描写了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你
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
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语段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
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
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
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
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
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
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
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
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
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研读
本段段首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说靠火、穿棉袄,反衬孔
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写孔乙己的外貌“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
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与前面的外貌描写形成对比,孔乙
己如此悲惨,这是丁举人的罪恶。掌柜不说别的,只说19个钱,又显出自私冷酷的嘴脸。特
意加上“仍然同平常一样”几个字,表明掌柜此时的取笑已经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
【测试题与答案】
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作者 ,选自小说集《 》,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
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 和 的战斗檄文。
二、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不屑置辩
A、不愿意 B、认为不值得 C、形容轻视 D、不琐碎
2、君子固穷
A、安守 B、牢固 C、坚定
三、“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
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四、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 )
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
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答案
一、鲁迅 呐喊 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文化教育
二、1、B 2、A
三、A
四、D
【资料窗】
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
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
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
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
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
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
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写作背景
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
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
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
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
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