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还备课应有的地位

还备课应有的地位

教案设计   2024-12-01

新课程实施多年,校本教研也已人人皆知,但是,学校教研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备课,却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实际上,备课是一种形式和任务,并非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而是为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时而准备的,这在教师中仍然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因此,在日常备课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现象:要么比着旧教案抄袭,要么把现成的教案复制,再不然就简单对付了事,还有的课后再补,已备检查。

这些都是见惯不怪的备课“偷懒”。正是如此“偷懒”,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失败。其结果,小则导致教师工作忙乱,常常用“补课”来挽回损失,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打乱教学计划;大则造成教育的失败,耽误学生的前程。

我曾参加一次推门听课,老师讲的是《詹天佑》。因课前准备不足,教师的教学策略很随意,教学内容东拼西凑,一堂课下来学生满脸茫然、无精打采。课后检查教师的教案,发现教师根本就没有下精力挖掘教材、理解教材,对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几乎没有涉及。显然,用这样的教案,要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感悟詹天佑的杰出与伟大,那只能是妄想。看来,这位教师只能占用其他时间采取补救措施了……

许多教师就是这样重复着类似的故事。

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奇怪的是,居然出现一种论调:造成这些课堂教学失败的,都是因为要备课的缘故!新课程不是强调生成吗?备课是预设,是备课束缚了生成,扼杀了精彩!

这是把生成与预设对立起来。

生成不是教学的一切,更不是不负“教学责任”的借口。

生成与预设有偏差是正常的。但教师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现实中的生成出入过大,甚至大大出乎预料,以至教师只能“临时组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那就不是简单的生成与预设的平衡问题了。不客气地说,这种大大出乎预料的生成,实际上是备课出现了失误,至少教师在“备学生”时是不充分的。

其实,“生成”的课堂,更呼唤教师备课的精心。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为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教师在备教学内容的同时,更需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在预设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甚至是多套方案,以满足学生学、教师教的需要。教师只有有“备”而来,在课堂上才会挥洒自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述《詹天佑》一课为例。课后我们就以教案为基本线索,展开讨论,进行了重新备课:先由年级组集体备课,查阅资料;再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进行独立备课后,交流分析;再由学科组集体研究,深挖教材、拓宽资源,形成教案;最后还是由这位教师执教,上了一次公开课。结果是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感悟人生,都有一个飞跃,效果非常好。

同一位教师、同样水平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前后两节课,效果却截然不同。这里的关键,就是备课备得如何。

可以断言,如果我们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备课这一基本教研环节上,从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到在集体备课指导下的个性化备课,再到上课前的“修正”,每节课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确定“三维目标”,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好教法,做好必要的学法指导,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学会、会学,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出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使命,不论从小处看还是从大处想,备课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教研基础的基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切不可轻视,更不能失职。教师必须摒弃那种为了应付检查而备课的想法;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避免那些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无用的检查,还备课本来的面目、地位、作用。

让精彩的备课成就精彩的课堂!

点击显示
【还备课应有的地位】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7495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