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作文教学指导三题

作文教学指导三题

教学分析   2024-12-15

一、教师“下水”,师生同作

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地论述,这就是“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怎样布局、遣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诚如斯言!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一是不但使教师切实不忘作文甘苦,而且由于经常“下水”磨“刀”,还可使教师的“老刀不老”,具有进取性;二是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教师并非是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具有求实性;三是可以使学生怀着敢跟老师争高低的心理来饶有兴趣地写作文,具有启发性;四是教师身临其境,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具有权威性。为使同学过好写记叙文这一关,我曾来个“现场练兵”———邀请一位事迹突出的小学教师给同学们做报告,并要求同学们听完报告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同时我也声明“下水”作文,和同学们一道探讨、交流,以便提高。任务完成后,我针对同学们的作文情况,既讲了他们从立意、选材到组织、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也讲了自己在这几方面的情况,还将文章读给他们听。经过对照交流,使同学们在不知所措处“豁然开朗”,在力不从心处大受启迪。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辅导,那些原来怕写作文的同学不怕了,原来不感兴趣的同学则兴趣大发,而原来写作基础好的同学,更是突飞猛进了。

二、先议后写,相互借鉴促进

凡是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学生的作文步入门道之后,往往都存在一个“一般化”的问题,即内容空泛,表达一般,技巧不高。如何突破这个“一般化”呢?经过分析研究,我发现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处于这种状态,关键是生活单纯,阅历不足;环境狭窄,借鉴过少。于是,我便除了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同学尽量接触实际(如实地观察,听报告等),增强生活体验外,还特意采用了“先议后写”法,来弥补同学们的“先天不足”。

所谓“先议后写”,就是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然后再让大家取长补短,分头去写。显然,这种方法具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特点,完全可以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这种讨论,既可围绕一个命题进行,也可分拟两个题目,犹如“辩论会”,让正反两方相互驳诘问难进行;既可适用于记叙文,也可适用于议论文和其他类型的文章。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既可讨论为何写和写什么的问题,也可讨论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说,既可讨论审题、立意的问题,也可讨论选材、组材的问题,甚至还可讨论表达、技巧等问题。但是,不论哪种讨论,教师都要善于组织和诱导,要求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一材多篇,提高整体能力

首先必须明确,我这里谈的“一材多篇”与“一题多写”决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指面对一种材料(或叫题材),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要变换角度写出不同体裁的各种文章。采用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打通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懂得如何适应社会生活,能就一种题材写出不同类型的各种文章。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有个扎实地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曾在配合应用文单元的作文教学时,采用了这种方法。在听取有关报告后,我要求同学们就听报告这件事和报告的内容,分别写出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四种体裁的大小十三篇文章,尽管这种要求有点“苛刻”,但同学们觉着新鲜、有趣,又考虑到实际需要非要这样做不可,加之我也声明要“下水”作文,便都乐意而为,结果都挺不错。

点击显示
【作文教学指导三题】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76702/
上一篇: 关于圣诞节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