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长城》教后反思

《长城》教后反思

教案设计   2024-12-05

新一轮教材改革后,很多老课文都被删去,而《长城》却一直延用至今,足已证明这篇文章的魅力。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w ww.xx j xs J.CN

遗憾之处:

在课文即将学完时,我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面对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初衷是想让学生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和对祖国的热爱,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学生的情感偏离我所期待的轨道,有的孩子说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为了修好长城他们真勇敢;有的孩子说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为了让我们看到长城不辞辛苦。面对这样的感悟,我赶忙及时纠正:同学们,古代各国大肆修筑长城,他们为什么要修筑长城?长城有什么作用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多孩子都举手了,指名一学生回答“古代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这样一个来回,才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回来。课后我思来想去,难道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在引导上有误?回到办公室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也仔细回顾了自己在课堂上整个教学流程,才发现自己对文本解读得还不够,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不到位,细细分析具体有这样两点:

1、长城“高大坚固”体会不够;

引导学生交流近看长城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认识长城上的垛子、瞭望口、射口及城台,并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而为后面的学习制造了障碍。实际上当时汇报交流的第一个孩子谈的句子是“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还特意将“高大坚固”板书在了黑板上,却没能灵活把握这个时机去引导,又请另外一名学生谈别的句子了。而此时老师如果顺势追问一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城高大坚固呢?学生便能轻松抓住“条石、城砖”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2、长城所反映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不够;

在引导学生了解长城各个结构的作用时,只是让学生初略地认识到长城上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的作用,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对这种巧妙设计的感悟,而是在我的一句简单的过渡语中“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语带过。长城巧妙的设计不是学生自己感悟到的,而是通过老师的语言直接灌输给他们的。而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时,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交流时学生的感受非常深刻,大部分学生都谈到了到当时修筑长城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的时代,面对山岭的陡峭,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劳动人民要把这样重的条石抬上山太不容易了。为了加深理解,我又适时补充了一段关于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文字资料,这段文字资料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付出的生命的代价。所以在部分的交流后,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感动了,感动于古代劳动人民的不易,感动于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血汗。可是我却又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体会“智慧”,实际上在学生谈到面对山岭的陡峭,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劳动人民要把这样重的条石抬上山太不容易了这样的感受时,我只需稍作引导:长城就是修筑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上,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要将每块约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到这样的山上确实不容易,这也正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让我再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对文本的解读的重要性。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实际上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相反,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

点击显示
【《长城》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7711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