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的生成带给我的体会
新课程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合作交流。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讲解分析一个人物或一个情节时,学生提出的或讨论的问题超出了我们备课时的准备,一时课堂教学节奏很难控制,教学计划很难完成。
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处理《史记选读》时,我们选读了《荆轲刺秦王》,当时我在备课时准备讨论一个问题,荆轲刺秦王他是一位英雄还是一位江湖侠士?但上课讨论这个问题时,新的情况出现了,一位同学在交流时却说荆轲是傻帽,一时间班级一篇哗然,这是在我备课时没有准备的,新的问题生成了,怎么办?我既不能否定他的见解,也不能批评他的短浅,我只能随机应变,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引导下去,“你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人评论过荆轲刺秦王的举动吗?”学生说有,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是怎样评论的”?
一位同学站起来很流利的背诵道:“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你的记忆力很好。请大家想想:你们是否同意苏洵的评论?”
一个同学说是正确的,一位同学说是不恰当的。我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观点,并说:“当时秦统一六国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当时推动这一历史的领袖人物就是秦始皇,荆轲要刺杀的就是他,荆轲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违背历史潮流呢?”学生们陷入了沉静,我于是说:“从主观上讲,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从客观上讲,是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他并不知道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苛求古人,不能说他是逆潮流而动,他的行动应该是肯定的、”
我的一席话,使这位学生略有所悟,趁势我又给学生推荐了司马迁、陶渊明、龚自珍、刘伯承赞扬荆轲的诗句,学生们的情绪活跃起来,我总结道:“几千年来,甘心为国牺牲的英雄,往往用易水悲歌来激励自己,名家的句子就是最好的佐证,今天如果国家需要你时你能不挺身而出吗?这能是傻帽吗?如果是傻帽的话,时代需要这样的傻帽。”
这节课上完后,回去想,我提前的备课让这位学生的提问打乱了,与生成发生了偏移,但我并未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因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是正常的,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多元的,往往出人意料,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自己的课堂能够灵活的适应变化。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的课堂。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教师可以预设教学目标,却不应该因此而漠视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教师可以预设问题,却不应该以此取代课上学生生成的问题。虽然打破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思维走向了生成开放的自由天地,并且使我的教学智慧得到了提高。
所以,二者绝不是矛盾的,预设与生成是相对而言的,生成以预设为前提,课程预设在前,生成在后,预设具有导向作用,但最终预设要服从生成。在设计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多做出几种假设,精心备课。在课堂上要善于从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把它作为课堂上的重点生发开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教学要预设,更要生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用不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