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课改演变成尖子生教育
在语文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些把握了课改精髓的教师将素质教育融合在语文教学实践之中,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地。但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基本理念,将生命力旺盛的新课改引进了面向尖子学生教育的死胡同,迷失了课改的方向。
一、重自悟,轻讲解,多数学生“迷迷瞪瞪过河”
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后,有些人就认为讲解不重要甚至不需要了。一堂课先要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布置几个思考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再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笼统称“是”说“好”,最后作个小结就草草收场。整堂课都是学生在活动,教师既没有重难点的讲解,也没有对问题的细致分析,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少数年轻教师只有组织学生活动的“功夫”,而不会讲课,这种教法正好掩饰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不足、讲课水平不高以及课前准备不充分。
结果是少数优秀生“体验”“感悟”到一些,大部分学生在糊里糊涂中过完45分钟。这“大部分”能习得多少属于“语文”的东西呢?宁鸿彬、于漪他们在课堂上时常有充满激情的、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不但能轻松地学得知识,而且能得到熏陶、感染,享受语文之“味”,其当堂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要有“讲功”,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少不了教师的激情飞扬。
二、重热闹,轻落实,多数学生成了“看戏”人
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沉闷的现象,一些教师大胆革新,追求互动,把语文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不是让唱歌、跳舞、游戏、演课本剧等“节目”上场,就是要学生热烈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活动起来了,发言积极了,气氛空前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发言的不下几十人次。
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真正“动”起来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小组讨论是他们在讲,全班交流是他们在发言,游戏、表演是他们在亮相。他们拥有许多的表达机会,自然会较快地发展语文能力。且不说那些“活动”“讨论”是不是过多过滥,单是这种“互动”方法必定会使学生中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为能力差的学生实际上没有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还借小组讨论的机会谈天说地),更没有机会在表演中体验,自始至终是个“看戏”人。
我们执教的老师是否要静下心来想想:我的课堂上有花架子吗?如何把小组讨论落到实处?是不是要给差生更多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也许差生一露头既要耽误时间,又没有“理想”的效果,但他们也是你的学生,真正理想的效果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