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等

短文两篇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等

教案设计   2024-12-28

教学目标

(1)明晰议论文的立论和驳论这两种论证方式。

(2)学习论证过程中的引用资料和比较评析的写作方法。

(3)领会文章中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的写作手法。

教学建议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的议论脉络

第一段,引出病例,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三段,过渡句后再引用标题下的电文,引出“圆满结束”。然后查权威工具书,比较辨析,进行论证。得出两词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四、五段,设问过渡,引出推论,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六段,结束语。提倡和呼吁。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思路

举出病例原句→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出治“病”的主张

全文引用恰当,论证有力,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说服力强。语言准确、周密,生动形象,风趣幽默,通俗明快。

对课文写法的简要分析

《短文两篇》都是评论报纸用词不当的。它不仅评析了语言运用的实际问题,实质上也提出了很重要的文风问题。两篇的写法大致相同:先是直截了当地举出了语病实例,接着,细致地分析这一语言事实,引用了有关资料来证明并找出原因,作出推论,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主张。语言生动活泼,多用口语,读来觉得有味。

风趣的语言

短小的议论文,不是非得板起面孔来教训人,同样也是可以写得生动、活泼。作者在《论“基本属实”》的结尾写了一句颇含幽默的语句。在《“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中对有些人好用成语,又用错的地方提出批评,说“干嘛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也很富幽默感。

归谬法

运用归谬法应该注意如下事宜:

首先,抓住对方的谬误所在。对方的谬误往往隐藏在整个议论之中,因此,要敏锐地抓准谬误点,而后假设对方是正确的并加以引申,使之走向极端,这是归缪法的关键。

其次,推论要合乎逻辑,必须严密,以使引申出来的结果与原错误观点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而且越荒谬,人们越能看清楚其本质;否则,“归谬”就变成真的谬误了。

第三,归谬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对方的错误论点不攻自破,因此,所“归”之“谬”必须显著“荒谬”。

最后,要掌握分寸。由于“归谬法”具有强烈的揶揄讽刺色彩,因此,运用时必须注意区分对象,酌情处理,讲究策略。

细致入微的分析

课文在事理分析上细致入微,看似淡淡一个词语的用法,其实论得都是如何纯洁语言的大问题。题目小,开掘深,剖析事理丝丝入扣。如《论“基本属实”》一文,从报纸上的典型事例入手,提出种种疑问,然后分析“基本属实”说法之所以错误,指出使用者的心理。再用正例和错例互为印证,说明这个词的用法。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使用者来说是一个纠正,对其他读者来说起防止误用的作用。

引用资料和对比辨析

有时,为了说理的需要,也可以引用资料,虽然不充当论据来使用,但是作为用于论述的材料,可使论点、论证过程充实。从某种角度看,引用资料如同背景介绍,目的是为了突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如《“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中引《辞源》上的解释即是一例。在论证过程中,为了能够辨析优劣、正误,采用对比辨析的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表述上的效果。如《论“基本属实”》中对“基本”一词的用法举例,先说正确的,再说错误的,然后推导到荒谬的说法,从对比中来确立正确的使用方法。《“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中把“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作比较辨析,指出报上那个用例的错误。引用资料和对比辨析都是论证的一种《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引论一本论一结论。

2.学习本文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分析事理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说话作文时注意选词用句力求准确、严密。

2.学会运用分析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三)教育渗透点

理解用词是否准确,不单是文字运用问题,更是思想作风问题,培养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四)美育渗透点

化核板严肃的训斥为委婉幽默的批评的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通读课文,在理解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文是怎样条理清晰,详尽透彻的分析问题的;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了解运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详尽透彻地分析事理。

2.难点;数字运用的问题,深入剖析人们的思想作风。

3.疑点:字风与思想作风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4.解决办法:“重点”可以通过选取文章中的相关语句、段落的分析来完成;“难点”和“疑

点”可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写作意图后,教师适当点拨、引申来完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收集生活中用词模糊、表意不明的病例,课上交流,增强对不正字风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2.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严肃的问题,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来阐述的。

3.教师作点拨、引审,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及详尽透彻地说理方法。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生在学习本文后,懂得准确使用语言与思想作风的关系,掌握文章的论证特点。

(二)整体感知

语言不规范是个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加强语言修养,并以正确的思想作风来使用语言。为此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做了大量工作,写过不少文章,宣讲语言学知识,批评语言运用方面的种种错误,以提高人们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觉性。本文写于1980年10月,是他在新时期“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又一贡献。

(三)教学过程

1.从书报杂志、舞台荧屏上常有用语不规范的情况,导入 本课学习。如“今年收入将近60多万元。”这里的“将近”一词就有问题。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语言病例,交流谈体会。

3.启发问:如果把我们刚才谈的体会,整理成文,就是一篇篇较好的关于语言规范使用问题的文章。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论“基本属实”》,看吕老是如何分析论述这 问题的。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清说理层次。

投影思考题:

(1)文章摆出了一个什么病例,怎样分析病例,得出什么结论?

(2)2-5节,先由表及里,揭露了什么?后由此及彼,又揭露了什么?前后两层间是怎样有破有立的阐述道理的?

(3)“总要有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基本”一词究竟该怎样用?

【参考答案】

(l)开头摆出一个“饭菜内有蝇事”“基本属实”的病例。主体部分作者分析、举例论证、指出“基本属实”是善于认错的反映。最后得出“基本”这个词基本可用,但不是到处可用的结论。(2)先由表及里,揭露不大老实的思想作风;后由此及彼,揭露类似错误的普遍性。两者间,前者主要是“破”,指出“基本属实”是含混模糊的说法,揭露饭庄不老实的思想作风;后者主要是“立”,正面指出应怎样正确使用“基本”一词,有破有立,正确揭示语言运用规律,给读者以明确的指引。(3)据本文所罗列的正反用例来看,所谓有“数量”或“程度”问题才能用“基本”二字,不是说“基本”二字可以用在数量词或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之前,例如不能说“基本三斤”“基本困难’等。“数量”或“程度”问题,指的是主客观情况在“数量”上大体接近全部,在“程度”上大体肯定或否定,而不是十分肯定或否定,这时,才可以用“基本”二字。例如“基本吃素”,是从“数量”上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吃素”,“吃荤”仅是极个别的情况;“基本同意”,从“数量”上来看,绝大多数的要求都已同意,只是个别方面有所保留甚至反对,在“程度’上是大体同意,而不是十分同意。“数量问题”与“程度问题”中,主要是“数量问题”,“程度问题”因“数量问题”而起。从词语搭配方面来看,“基本”主要与动词或动词短语搭配。

5.重点阅读第4、5节,分析体会本文举例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同时结合第5节所举的三类例子,体会语言轻松活泼的特点。

(1)第4段的中心是什么?第5段的中心是什么?这两段有什么联系?

(2)第5段分别举了三类例子有什么好处?

“l”第4段的中心:细致分析,找出病因—“菜内有蝇基本属实”反映出一种不太老实

的思想作风。第5段的中心:阐述“基本”一词适用的范围,指出“基本属实”之类的官腔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这两段的联系:①破立关系,第4段是破,第5段是立;②由此及彼关系,第4段是第5段论述的基础,第5段是对第4段的引申发挥,进一步推论。

“2”第一类例子“是有意义的”,第二类属“不大好理解”,第三类“近于说笑话”。分别举了三类例子的好处是:让人切实明白“基本”这个词究竟适用哪些范围,为什么不能随便乱用,这就更加鲜明有力地论证了“基本属实”这种说法的错误。

(3)第5节所举的三类例子,作者如数家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说清了语言学知识的问题,读来轻松活泼,趣味横生。

(四)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对“菜内有蝇基本属实”这一语言病例的分析,批评了广为存在的语言不规范

情况,揭示了用语错误的思想根源,要求人们端正思想作风,努力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读后想想,一个词的运用都有那么多讲究,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提示: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必须认真学习;语言的运用不仅是语言文字技巧的问题,而且是思想作风问题)。

(五)布置作业

1.结合讲课内容,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2.将“扩展”中的“启发”用100字表述清楚。

(六)板书设计

三、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不是到处可用。

方法,理解并学会使用是应当的,但一定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完成《“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的全言语教学,了解作者在批驳过程中怎样引用资料和进行比较评析,领会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批评了报纸上用词不当的语言现象,分析了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指出“写文”

与“做人”一样要“多向前看,少向后看。”

(三)教学过程

1从书、报、杂志、舞台荧屏上常有用语不规范的情况,导入 本课学习。

2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词语:①偃旗息鼓: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军旗,停击战鼓。原指隐蔽日标,迷惑敌人。后亦指休军罢战或中止某事。亦作“掩旗息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秦显家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掩旗息鼓,卷包而去。”

②圆满结束:圆满,没有缺欠、漏洞,使人满意。如:~的答案。︱~的结果。︱两国会谈~结束。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沦“基本属实”》的结构大体是:举出病例→分析病因→作出推论→得出结论。以此为参考,列出《“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的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节)引论,摘引“《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的标题,摆出病例。

第二部分(1一5节)本论,分析病例指出爱用成语是怕让人瞧不起。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2、3节)指出“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

第二层(4、5节)分析病因,指出类似错误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6节)结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

4.讨论:

①作者在评析错误的语言事实时,把“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作比较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

②引用《辞源》的资料,在批驳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辞源》的资料作为理论论据可增强文章语言的说服力。

③本文在批评了个别的语病现象后,又由点到面,作了怎样的推论,点出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明确】推论:“爱用成语,搬典故。”主要是因为怕人瞧不起。

问题:揭示了类似问题的普遍性。提倡“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问后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本文通过对“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一语言病例的分析,批评了广为存在的语言不规范情况,竭示了错误的思想根源,要求人们端正思想作风,努力提高语言水平。

文章分析问题,详尽透彻采用了论说文的某本结构方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或总结全文)。分析问题时,先初步分析提出疑问,再查考事实深入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这是由表及里,后引申开去揭露普遍存在的类似问题,这

是由此及彼。分析中引用了《辞源》的资料,使论证更加透彻、更有分量。

语言通俗易懂

2.扩展:

读后想想,一个词的运用都有那么多讲究,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可能求同。“启发”举例如下:

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必须认真学习;

语言的运用不仅是语言文字技巧的问题,而且是思想作风的问题。学习语言必须下苦功夫。

(五)布置作业

试从书报杂志中收集用词不当的例子,仿照课文的写法写成评析短文,在班上交流。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纠正用词不当的探究活动

结合学生习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纠正用词不当活动。

活动步骤:

1、将未经过教师修改过的学生作文交给学生。

2、采用互判的形式,让学生找出作文中用词不当的地方,并做记录。

3、让学生借助词典等工具(可以讨论)找出用词不当的原因,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并做记录。

4、评价、总结。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评价。可以课堂讨论几个修改意见。也可以教师给作文两个评分,修改前的和修改后的。

注意:教师要先熟悉这些学生作文,做到心中有数,再引导学生修改。

点击显示
【短文两篇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8013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