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乎情理,但缓慢异常,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一)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教师对学生说:“无名战士为什么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地拨弄着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因为奄奄一息的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自己的心愿。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有气力把这些话说出来了。他只能通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地拨弄火柴这个动作和慢慢地数火柴的微弱声音表达自己的心愿。此时,他有多少话语要对战友说啊,可是他已经不能说出这些话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教师的这一番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并且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学生的发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1)这七根火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千万不要小看它呀。
(2)这七根火柴能够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它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千万不能损坏呀。
(3)请看清楚,这一共是七根火柴,一根也不能少了呀。
(4)我已经不行了,把这七根火柴交给部队,这任务就拜托您啦。
(5)在前进的路上,不管多和艰难,多么困苦,您可一定要完成任务啊!
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并非浅易的问题获得如此的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迅速地开动了脑筋。学生为什么能够迅速地开动脑筋呢?这是因为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情境,既促使学生迅速地思考,而又便于学生思考。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讲授语法时采取口头练习的形式。词、短语、句子的练习都可以这样做: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做出语法性质的判断或语法结构的分析。
以句子的练习为例:开始时,教师口述一个单句,重复三遍,然后由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几天后,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种训练形式,教师再口述题目时就改为口述两遍,进而再改为口述一遍。当教师口述一个单句,在只说一遍的情况下,学生已能准确而迅速地指出句子的主干之后,教师再逐步提高练习题的难度。从要求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到分析句子的六种成分;从一般的单句,到复杂的单句;从单句到复句;最后,教师口述一个句子,要求学生判断其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还要分析句子成分,如果是复句就要指出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的关系。这样,逐步缩短时间,逐步提高难度,就会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日渐提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释语言现象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语法教学的质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