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与仲卿
这首长篇叙事诗成功地刻画了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其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青年,为了获得爱情自主与幸福,与封建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最后,一个“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一个“自挂东南枝”,自缢而亡。这一结局,非常震撼人心,极其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的罪恶。
刘兰芝是一个美丽的青年女子,她“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打扮起来,足下丝履,耳际明珠,艳丽甚无比;行动起来,姿态轻盈,纤纤细步,“精妙世无双”。她“生小出野里”,是个普通家庭,但逃不脱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从小就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因此,是个有一定教养、知书达礼的青年妇女。自出嫁焦家,侍候婆母,总想着“奉事循公姥”,更有生产劳动压在身上,常常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以“三日断五匹”的高速度,织出一匹匹丝绸,是个勤劳又能干的妇女。这样一个合乎礼教规范的青年女子竟为其专横暴戾的婆母所不容。她与仲卿虽然夫妻和睦,十分恩爱,却被婆母“遣归”,休回娘家。仲卿纵然苦苦求情,亦无法改变其母之原意。于是他们相互盟誓,希望再次团圆。不料,兰芝又受到长兄的无情逼嫁,兰芝与仲卿一个不再嫁,一个不再娶,双双自杀,以其生命之火、直向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烧去。在那封建社会的沉沉黑夜里,他们象划破夜空的明亮的流星,给那些渴望婚姻自主的青年以斗争的勇气,给那些封建的卫道者以强有力的打击!
刘兰芝反抗以其婆母和长兄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和礼教,态度坚定,决不妥协,表现了极其坚强的性格特点。首先,繁重的纺织劳役,她顽强地忍受着,勤劳纺织,达到最高速度,却遭到“大人故嫌迟”的挑剔,这使她难以忍受,免不了要辩解几句,又遭到婆母的“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蛮横无理的辱骂。这更进一步促使她突破了封建礼教“曲从”(见班昭:《女诫》)的束缚,发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的沉痛而强烈的呼喊,为了获得人的待遇,忍受离开爱人的苦痛,催促仲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表示决不继续忍受折磨的决心。
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没昼没夜,勤劳纺织,孤孤单单,独守机房,处境异常困难,但她坚强地忍受着。只是到了无法忍受的时候,她才向仲卿倾诉衷情。她自信真理在自己这一边,对待婆母没有什么理亏之处;请归告别婆母时,态度坦然自若,没有一滴眼泪,足见其刚强。只是见到小姑才珠泪涟涟,上车归去,才泪如雨下。这前后对比,更突出了她决不屈服的坚强性格。
阿母劝其再嫁,她还述说了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的盟约,当“性行暴如雷”的阿兄逼嫁,她不要求体谅,也没有一句辩解的话,决不屈服于阿兄的威胁,也决不为太守家可能有的荣华富贵的生活所动摇,表面上表示应允,心里早已下了以死殉情的决心,准备向封建势力作最勇敢、最坚决、最后的斗争。
凡此种种,都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
兰芝的另一个性格特点是聪明、善良,在斗争中又能有分寸的忍让。她生活在封建社会,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在婆母跟前,是个晚辈,在长兄面前,是个妹妹,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不能说对她毫无影响。所以,对待婆母的压迫、辱骂和阿兄逼嫁的态度,最本质的是反抗,是坚强的反抗,也有忍让,然而是有分寸的忍让。这又恰恰是她聪明、善良善良性格的表现。
“鸡鸣入机织”,是她在婆母多次“嫌迟”的逼迫下,于鸡鸣时就走入机房了。忍了又忍,让了又让,待到实在不得不说了,才有辩解之言词,然而又遭到无礼的辱骂;又是忍让之后,看出婆母遣归的用心,才主动提出“遣归”,这些都是她善良、聪明的表现。
辞别婆母,婆母竟然“怒不止”,而兰芝自谦地说她自小出生在“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然后带着不平的语气,说“爱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就表明她不甘心自己所处的奴隶地位,委婉地表达她要争取平等的人格。至于“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不能不说这是她对年老婆母的一种关切。嘱托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也表明了这种感情。总之,辞别婆母的话语表达了有分寸的让心情,恐怕也考虑了仲卿的处境,这正是她聪明、善良性格的体现。
媒人登门,阿兄逼嫁,性情刚强的兰芝并未先直叙实情,而是母亲代为表示“女子先有誓”,这表现了她在行动上的忍让。当阿兄“心中烦”,讲出了一番一心往上攀附的言辞后,她知道阿兄声色俱厉的逼嫁,太守那种类似强娶的求婚,已是无路可走了,于是,从沉思中抬起头:“理实如兄言”,“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忍去了许多与之相争的言辞,然而这些话,虽然都是反话,暗中下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正因为兰芝多方考虑,对婆母、长兄多所忍让,也就更进一步暴露了他们的专横、凶狠、暴戾,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
焦仲卿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礼教作斗争的挚友,他们始终站在一起。是他同情兰芝,也是他支持兰芝,使兰芝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受到鼓舞。兰芝遭到婆母的压迫与辱骂,是仲卿出面为其辩解;兰芝遭到阿兄的逼嫁,她不感到孤单,那是因为有与仲卿的盟誓,知道他必然前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仲卿支持她与之作坚决的斗争。最后,与兰芝的结局是同样悲壮的。他之所以成为兰芝可靠的挚友,首先是他忠于爱情。与兰芝真挚而深笃的感情,从“誓天不相负”的盟约中,我们看到的是任何力量也不可改变的。母亲三番两次地用“窈窕艳城郭”的罗敷女来引诱,始终未能改变他坚定的心;母亲“槌床便大怒”也罢,“零泪应声落”也罢,都丝毫未能改变他忠于兰芝的坚强信念。其次,他与兰芝同是封建势力的受害者。所以说仲卿的斗争是坚决的,性格也是坚强的。
然而由于他的出身、受的教育、处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不同于兰芝,与兰芝的坚强性格特点又有所不同。仲卿是“大家子”、“是“仕宦于台阁”,他的家庭是个官宦人家,门第较高贵,他个人又是太守府的官吏,当然也受过较深的封建教育。这些就给仲卿带来了性格上的弱点,焦母辱骂兰芝“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仲卿虽有辩解,但无有力的反驳,只是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遭到“小子无所畏”的责骂,他又“默无声”,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听到焦母说什么“贵贱情何薄”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辩解。因此,他斗争无力,表现出一派怯懦书生气。
兰芝被遣归,临走“涕落百余行”,仲卿也毫无办法,只是说些“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当兰芝告诉他家有“性行暴如雷”的哥哥,“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时,他还是拿不出任何办法,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怯懦性格。直到他与封建势力以死相拼时,还要把死的念头告诉残暴的母亲,临死还犹豫不决,于庭院树下“徘徊”。作者写他的每一行动,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从他这一怯懦性格选词设句的。
兰芝与仲卿为反抗封建家长制与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以壮美的死,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家长制与礼教的残暴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