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教案设计   2025-01-12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一, 关於魏徵:

1. 字号:字玄成

2. 籍贯:魏州曲城(河 晋县西)

3. 封号:郑国公

4. 生卒 : 周静帝大象二 (AD580)--唐太宗贞观十七 (AD643)

5. 经 :

道士→以十策干 密→ 渊→建成太子( 建成)洗马→太宗谏议大夫在太宗当政十七 间,共进谏 百多件事,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太宗的私生活等,都 中时弊.

6. 赞语:

贞观十二 ,太宗宴群臣时,曾动情地 :「贞观之前助朕打天下,得天下者,房玄龄也;贞观之後,向朕提出忠告,纠正朕之过失,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打算者,惟魏徵也.即使古代名臣,也比 上他们 人!」

魏徵过世後,太宗曾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时称 史(主修《隋书》)

蟪蛄 与雪霜期 贤哲难教世俗知;可 贞观太平後,天且 封德彝 (杜牧)

7. 文学风格:诗文古朴

8. 著作:《魏国公诗集》,《魏国公文集》

二, 关於《贞观政要》

1. 编者:唐朝吴兢(AD670--749)编

2. 内容:

唐太宗与四十五位大臣之对话,以 代先後排 成书.

全书分三部分:朝廷之设施,君臣之问对,忠贤之诤谏十卷,四十篇.

编入《四库全书》史部杂史

三, 关於〈谏太宗十思疏〉

1. 作者:魏徵

2. 写作时间:唐太宗贞观十一 (AD637)

3. 写作动机:唐太宗贞观十一 ,魏徵 太宗已有怠政之兆,故上此疏.

4. 内容大要:以十思谏太宗,劝太宗当居安思危,积仁义, 仁政.吴兢《贞观政要》2005/03/16

2

5. 十思: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 公

6. 文眼:思

7. 文体: 文奏疏

四, 关於骈文 变:

(一) 名称: 朝文(极盛於 朝),四 文

(二) 觞於东汉,极盛於 朝,没 於宋朝, 兴於清代

(三) 特色:对偶工整,声 和谐,词藻华美,用典繁多,四 文

(四) 发展:

1. 先秦:骈散 分,自然互用

2. 秦:无骈散观 ,为 文时声调铿锵和文字华美,文章中多对偶的子.代表作品: 斯〈谏逐客书〉

3. 汉:西汉文章已有对偶倾向,东汉以後逐渐盛 ,文章多属骈散兼用之体. 如 谊〈过秦〉

4. 朝:骈文成熟.南朝齐, 间的「声 」兴起, 仅求字 对仗,词藻华美,且 求音韵之美,又内容多用典故,形式则采四 文,然尚未严格要求对仗工整.曹丕〈典 文〉的最後一段已有骈文的雏形, 勰《文心雕 》除各篇的「赞曰」之外(赞语有押韵)全以骈文完成;又 朝的尺牍多以骈文书写, :吴均〈与宋元斯书〉.

代表作家: 机,鲍照, 约,庾信.

5. 唐: 商隐自订其文集为《樊南四 甲乙集》之後,故唐朝骈文又称「四 文」.四 文对平仄对仗要求十分严格.代表作家:王勃,杨炯, 照 , 宾王.

6. 宋:四 文入宋色彩趋於平淡,终至没 .「西昆体」作家杨亿,筠,钱惟演等文讲究雕章 .

7. 清:骈文呈现 兴现象,作家 追汉魏 朝之风.代表作家:袁枚,汪中, 慈铭,洪 吉等.

五, 关於奏议 古文:

(一)性质: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请, 政的公文.应用文的一种,属上的公文,有一定的程式,套语和辞 .

(二)源 :

1. 战国时通称「上书」

2. 秦订 制 ,把「书」称为「奏」

3. 汉订上书 仪为:章,表,奏,议四种

4. 汉以後,名目增多,以应政事繁杂之需要

(三)种 :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3

1. 章:谢恩

2. 表:陈请. :诸葛 〈出师表〉, 密〈陈情表〉

3. 奏:按劾

4. 议:执

5. 疏:古代人臣向君王进言议事的文书.「疏」 即疏通,分条陈述之意. 如: 谊〈陈政事疏〉,〈 积贮疏〉,错〈贵粟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6. 上书:一种泛称,并非制 上的名称. 如: 斯〈谏逐客书〉

7. 对:臣下回答帝王的提问,口头的称「对」, :诸葛 的〈中对〉;形诸文字也称「对」.

8. 对策:臣下对答诏书的询问而陈述政 的文书,或士子应试,奉诏陈言者均称为对策, 如:董仲舒〈贤 对策〉.

9. 札子:亦作「札子」,札,写字用的小木片.「札子」(ㄓㄚˊ)之称起於宋朝, 如:王安石〈本朝百 无事札子〉.

10. 封事:密封的奏章. 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11. 弹事:专用弹劾,亦称「奏弹」., 典故:

1. 人君当神器之重:《 子》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可为也.」

2.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诗 大雅 荡》:「靡 有初,显克有终.」

3. 载舟覆舟:《荀子 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 奔 朽 :《尚书 五子之歌》:「予 兆民,懔乎 朽 之驭 马.」

5. 知足以自戒:《 子》三十三章:「知足者富」

6. 知止以安人:《 子》四十四章:「知足 辱,知止 殆.」

7. 谦冲而自牧:《 谦初 象传》:「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8. 江海下百川:《 子》 十 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9. 三驱以为 :《 比九五爻辞》:「王用三驱」

10. 可以尽豫游之 :《孟子 惠王》下:「一游一豫,为诸侯 .」天子出巡春天称「游」,秋天称「豫」,均用以视察民间疾苦.後泛指天子的游 生活或休闲活动.

11. 松桥之寿:赤松子相传为神农氏之雨师,後与炎帝 儿一起成仙而去;王子乔即周 王太子晋,後相传跨鹤升天. 《 仙传》

12. 鸣琴垂拱:相传宓(ㄈㄨˊ)子贱治 单父(ㄕㄢ ㄈㄨˇ)时,在堂上鼓琴,身 下堂,而使单父大治. 《 苑 政 》

13. 《尚书 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吴兢《贞观政要》2005/03/16

4

14. 无为之大道:《 子》三十七章:「到常无为而无 为.」

七, 避讳

(一)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 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 千的封建时代裏,人物姓名的避讳,是上下臣民 可 懂的一门政治学问, 能 遵从的一项政治法规.

(二)避讳通常有 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 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 直接 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 表述. 如「死」,古代国君则用「殂」,「宫 晚出」,「晏驾」,诸侯则用「薨」等,现代天主教称「蒙主宠召」,佛教称「往生净土」,「西方极 世界」,道教称「驾鹤西归」等.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又可分为:

1. 国讳:要避的是皇帝本人的名讳,皇帝的字,皇后及皇帝的父祖的名讳;推而广之, 皇帝前代的 号,皇帝死後的諡号,皇帝的 名以及皇帝的生肖和姓氏,也都要避讳.因此,国讳是最严格的一种避讳.

2. 家讳:仅限於亲属内部的避讳, 全是避父亲的讳,也有避母亲的讳.《南史 王琨传》:「而避讳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并 得犯焉,时或谓矫枉过正.」 :杜甫 下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包含大 的田园风景诗,却没有一个字涉及海棠花,《古今诗话》:「杜子美(即杜甫)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此外,有的还延伸到祖父的名字也要避. 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送石昌言 使引〉中将「序」改为「引」,而苏轼〈稼 送张琥〉中将「序」改为「」.

3. 圣讳: 人规定:「周公,孔子之名亦应回避.」清代雍正皇帝将圣讳扩大到孟子,规定孔,孟名讳必须敬避.

(三)方式:

1. 缺笔避讳:

对於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但在 地方少写一笔是有严格的规定. 如:孔丘的「丘」字缺第四笔.

2. 同义字或同音字避讳:

如:避司马昭之讳,将「王昭君」改为「王明君」;又宋钦宗的名「桓」,因「桓」与「纨」 音相近,因此,「纨扇」一词 成 「团扇」.

3. 完全避讳:完全避讳就是跳过要避讳的字词 写.

(四) 代避讳的情形:

1. 先秦:人物姓氏的避讳,大约起源於周代.孔子曾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同时,在西周 文中可以〈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5到在尊者面前,身份或辈份低的人,一般都是对自己只称名,而 称字, 称号.实际上,这与避讳尊者之名相同. 过,在周代还没有形成严密的避讳制 .

2. 秦:「国讳」开始制 化,「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的名讳,如:秦始皇名「政」,他当皇帝以後, 改用同音的「正」代替「政」.

3. 汉:儒学在封建上层建筑 域中占据著统治地位,避讳制 趋於完备,避讳范围趋於宽广. 如:汉高祖名「邦」,由於避讳, 仅在口头 话或书面写作时,该用「邦」时,都改用「国」,而且对那些早已定型的文献,也要加以改动,《 语 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就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4. 唐:唐制 避嫌名(相同的字要避讳, 同音字也要避讳,称之),二名 偏废.避讳之法本宽,然避讳之风甚. 如:避 渊改「渊」为「泉」;避 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避唐高宗 治改「治」为「 」.又唐始有缺笔讳 ,故开成石经,缺笔多而改字少,经典原本赖此保存焉.

5. 宋:宋人避讳之 最严.洪迈《容斋三笔.十一》:「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 官讨 ,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 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黜 .」多 有祧庙正讳及旧讳并 许犯.

6. 元:元人以胡语命名,多 避讳.《草木子》曰:「 代讳法甚严,至元朝起,自漠 风俗厚质仆,并无所讳,君臣往同名,後虽有讳法之 , 过 文 缺其点画而已,亦 意也.」

7. 清:自康熙帝之汉名始.雍乾之世,避讳至严,当时文字狱中,以诗文笔记之对於庙讳有无敬避为顺逆凭证.

(五)功能:

避讳是鉴定书画的重要辅助资 .

各朝代对於避讳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在古书画鉴定中的题跋或款题文字的避讳问题是很明确,而且是重要的辅助鉴定资 ,并且可以根据避讳 断代书画的 限.

( )谚语:只许州官放火, 准百姓点灯.

《 学庵笔记》:有一位州官,名叫田登.由於「登」与「灯」同音,元宵节放灯时,出的布告 「本州依 放火三日」,而 能 「放灯三日」.吴兢《贞观政要》2005/03/16

6

八, 本课相关的形音义

1. 与「殂」相近之字

(1) 崩「殂」

(2) 「沮」丧,哀哉「沮」洳场

(3) 含英「咀」华,「咀」嚼

(4) 「狙」击手

(5)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 「诅」咒:

(7) 苞「苴」公 :

2. 与「黜」相近之字

(1) 罢「黜」百家:

(2) 相形 「绌」,左支右「绌」:

(3) 「咄」咄逼人,「咄」咄怪事:

(4)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5) 经济「拮」据:

3. 与「缪」相近之字

(1) 未雨绸「缪」:

(2) 「 」战场:

(3) 自余为「僇」人:

(4) 邮「戳」为凭:

(5) 桂「櫂」兮 桨:

(6) 塑「胶」:

4. 与「雍」相近之字

(1) 交通「壅」 :

(2) 前呼後「拥」,「拥」兵自保(用於贬义)

(3) 「雍」容华贵:

(4) 「臃」肿颟顸:

(5) 「饔」飧 继:

(6) 养「癰」遗患:

5. 「诚」字意义的比较

(1) 君人者,「诚」能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 君「诚」有位於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3)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 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7

(5)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6)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 衔哀致「诚」:

6. 「以」字意义的比较

(1) 三驱「以」为 :

(2) 戒奢「以」俭:

(3)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 :

(4) 纵情「以」傲物:

(5) 因喜「以」谬赏:

(6) 因 「以」 刑:

(7) 逆情「以」干誉:

(8) 作师 「以」贻之:

(9) 知足「以」自戒:

(10) 无物「以」相之,亦 能至也:

(11) 古人秉烛夜游, 有「以」也:

(12) 「以」约失之者,鲜矣:因 〈训俭示康〉

(13) 者「以」 者丧,盖失强援, 能独完:

(14) 为风雨催折者,「以」其有节也:

(15) 视其所「以」,察其所安:

九, 本课相关成语:

1. 形容危险:

奔 朽 ,鱼游鼎沸,虎尾春冰,危如 ,岌岌可危,间 容发,

燕巢飞幕, 船渡河,厝火积薪,燕雀处堂

相反: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2. 祝人高寿:

松乔之寿,鹤算龄,南山同寿,松柏长春,松鹤遐龄

3. 喻无为而治:鸣琴垂拱

4. 喻人人皆知:

家喻户晓,家至户晓,口碑载道,有口皆碑,脍 人口,名噪一时,

名满天下,蜚声鹊起

点击显示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8440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