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
“而”在《劝学》中的用法辨析
广东省连州市连州中学 吴常华
文言虚词“而”是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它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作代词,通“尔”,二是用作连词。在荀子的名篇《劝学》中一共出现了16个“而”字,都用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四种:表示承接关系。如:登高而招。
第五种: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六种:表示假设关系。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其中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比较容易辨析,但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修饰关系却容易混淆,需要认真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列关系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并列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如“蟹六跪而二螯”的“六跪”和“二螯”是同时并举的,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连词后的语言单位须以连词前的语言单位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它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涉及到“学习”和 “反省”两种行为,指君子不仅“学习”,而且“反省”,“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行为,是对前一行为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句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
“而”用作承接关系时多用来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句子,表示行为相连、两事相连、两事相关或时间先后相承等顺承关系。如“登高而招”是指“登上高处后招手”,“登高”和“招手”这两种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因此,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
“而”用作修饰关系时往往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多数情况下它的后面是表示行为的动词,前面是表示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的词语或短语,如果是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那就较好判断。但如果前面是动宾短语,就较难辨析了。这时,就要分析“而”字前后两种行为的关系,如果两种行为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看前边的行为是否是后面行为发生时的状态或方式。如“吾尝跂而望矣”中“跂”是指“提起脚后跟”,它与“望”是同时进行的,表示“望”的状态,是修饰“望”这种行为的,“跂”是状语,“望”是中心语,因此,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