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设计 《郁达夫人文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郁达夫人文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教学设计   2025-01-20

富阳市郁达夫中学课题组陈竹根孙承安苏立军

[内容提要]郁达夫中学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开发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到德育功能构架的相对稳固,再到"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初步形成,都显示了郁达夫中学开发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学校教育与人文资源的利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教育整体。并从中认识到,要开发利用历史人文资源,运用于学校教育之中,必须把握明确研究主体、体现时代精神、遵循渐进原则、着眼正向隐性功效等四条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和依据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伟大的反法西斯战士。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1951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在北京纪念郁达夫殉难40周年座谈会上,胡愈之先生代表党和政府对郁达夫作了高度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夏衍也说:"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富阳是郁达夫先生的故乡,在郁达夫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富阳人民自豪的精神财富,是值得富阳人民开发利用的,特别是为学校教育所用。其依据是:

1、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依据。从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个性、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内容与范围,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品质。为使各种社会因素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郁达夫中学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情境规定"理论,充分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的内涵作为一种特定的"情境"加以把握,设计出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优化社会环境,从而减少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盲目性。而且把乡土人文资源转化为积极的教育因素能缩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接纳和内化,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程论依据。从课程论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只有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发展个性。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并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实际上是开设了一门隐性课程,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实施一系列外显的实践活动来促使道德情感体验系统的形成,并促进学生内隐的道德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3、教育法规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榜样引路,典型示范,通过歌颂、宣传示范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卫国之志和效国之行,引导、教育和启迪青少年的觉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动力和效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从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核心,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郁达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勤俭品质、率真个性、文学特征等特征在当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4、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发展,尽管要靠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的指导、推动并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表现在明确办学的思路和目标,探索和寻求自我发展的路子,形成自己办学的风格和特色等方面。开发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一方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能借助郁达夫在海内外的声誉和影响来提高学校本身的层次和品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实践依据。

因此,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的。

一是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郁达夫先生。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探索郁达夫的心理感受及主要事迹→理解郁达夫作品的内容、艺术主张及风格→认同郁达夫其人其事其作品),使郁达夫的人品事迹、文章道行深深印入学生心灵之中,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出一个全新的郁达夫形象。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是郁达夫先生毕生的追求。从少年时代爱国志向的萌芽,到留学日本时期对弱国子民的深刻体验,直至最后殉难南洋的热血豪情,都贯穿了这种爱国精神,保持了中国文化人的民族气节,喊出了"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为抗战而牺牲!"的誓言。因此,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郁达夫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三是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郁达夫的人文资源不仅仅局限于爱国精神,它还包含着勤俭品质、文学才华、率真人格等内容,作为"人"的特质的蕴含量非常丰富。如果通过这种榜样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加以引导,就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促使特色教育的形成。

四是有利于教育学生把自身的思想、修养、学识、行为等与时代需要融为一体。郁达夫生活在帝国主义蹂躏中华民族的年代,他以不屈的精神喊出了"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的心声,并以文学作品和革命行动,树起了一面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今天,我们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来教育学生时,不仅要使学生受到郁达夫人文精神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具有胸怀祖国、高瞻远瞩、协作奋进、心胸坦荡等时代精神,培养出一批批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中的爱国情操、勤俭品质、文学才华、率真个性等内容,赋予其时代特色,并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就能建立起富有郁达夫人文特色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步骤

1、研究内容:①如何有效利用郁达夫先生铜像和郁达夫事迹陈列室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②如何不断地挖掘郁达夫人文资源中的爱国情操、勤俭品质、文学才华、率真个性等内容为我们学校教育所用。③如何把郁达夫人文资源和学校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④如何使开发利用工作序列化、层次化,使隐型课程显性化,同时又对学生的发展成长产生潜在作用。

2、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⑴前期准备阶段(1992内月至1994年):主要是将原富阳镇中学改名为郁达夫中学,建造郁达夫铜像,成立郁达夫教育基金会,建立郁达夫事迹陈列室,编印《郁达夫》小册子等。铜像、陈列室和烈士故居一起,于一九九四年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⑵立项论证阶段(1995年至1996年):主要是邀请杭州市、富阳市教科研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本课题的价值、研究内容及范围、实施途径及方法、成果显示形式进行论证,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并分别被列为一九九七年富阳市科委和浙江省普教科研课题。

⑶实施研究阶段(1997年至1998年6月):主要是制定实施方案,并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

⑷总结阶段(1998年6月至7月)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分析研究,写出结题报告。

三、实践与研究的成果

五年多来,郁达夫中学课题组围绕郁达夫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搜集了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研究,并认为,至少有三点已成为开发利用的成果:⑴郁达夫人文基础设施的建成;⑵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完善;⑶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的形成。

(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完成,为学校开发利用本地人文资源,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郁达夫这一人文资源在富阳举足轻重,富春江边有郁达夫故居,鹳山上有"双烈亭",郁达夫的爱国精神、文学成就,早成为富阳人民的宝贵财富。但对学校教育,郁达夫这一资源有无价值?原富阳镇中学的教育工作者率先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并很快形成共识,付诸行动。一九九二年七月富阳镇中学更名为郁达夫中学。随后在校园中心树起了郁达夫先生的全身铜像,正面镌刻着书画大师刘海粟的亲笔题词:"郁达夫先生造像",两侧分别镌刻了夏衍和胡愈之的题词。同时,经市政府发文成立了郁达夫教育基金会,得到了海内外近千个单位和个人的捐赠。一九九四年下半年,根据市委宣传部的指示,又在校园内建造了郁达夫事迹陈列室。铜像、陈列室和故居,构成了富阳市的一大人文景观,使无形的人文资源变成了郁达夫中学可资利用的有形资源,成为郁达夫中学良好育人环境必不可少的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使人文资源从"无形"到"有形",是郁中人的一大独特构思。这一系列工程的完成,目的在于激励全校师生,以烈士为榜样,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学校的教师凝聚力工程、学生行为达标工程、校园净化美化工程、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工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场",更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稳固的硬设施,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命名,大大加强了德育功能,使开发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成为郁达夫中学德育教育的最显著特点。

一九九四年底,郁达夫先生铜像、郁达夫事迹陈列室和故居一起,被命名为杭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从而突出了它的德育功能。为此,郁达夫中学又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潜在的资源,制订可以具体操作的活动形式,实施开发利用的战略。

首先,直观形象的始业教育,给学生以强烈的第一印象。每年新生入学,与了解校风校貌,学校规章制度等相伴随,政教处都要及时安排他们参观铜像和陈列室,初步了解郁达夫其人其事,初步认识郁达夫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一踏入郁达夫中学,就强烈地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特色,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一开始就步入一个富有指导性的轨道。

其次,组织学生学习《郁达夫》、《走近郁达夫》两书,了解校训的来历,使读书目标更加明确。一九九四年,为了使全校师生能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郁达夫先生的精神品质,郁达夫中学特意组织了部分语文教师编写了《郁达夫》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能使学生概括地了解郁达夫的一生及主要作品,对郁达夫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一九九七年,又在郁达夫研究学会,浙师大现当代文学研究室帮助下,编辑出版了《走近郁达夫》一书(此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正式出版),并纳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校本教材。同时,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摆正自己的角色意识,郁达夫中学又确立了具有郁达夫中学特色的校训:"为了祖国的富强!"郁达夫在《沉沦》中有这样的呐喊:"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这一呐喊,体现了郁达夫身处异国而具有的爱国情怀。而"富"和"强"又具有和我们这时代相吻合的内涵,因而,这个校训正体现了郁达夫中学全体师生的信念,也是郁达夫中学师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以此来警诫学生,教育学生,就具有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度,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第三,形成较为稳固的有关郁达夫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故事会、演讲会、入团宣誓等活动形式,使德育活动分层推进,有序进行,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可分为三大实体:祖国的自然实体;祖国的人文实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实体。就祖国的人文实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次:人际关系;祖国的传统文化;祖国发展中的现代文明。中学生对祖国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语言文字、道德风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有了一定的常识;同时中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较强,对祖国的历史容易产生各种丰富的联想,对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的崇高形象和光辉事迹容易产生爱戴和仰慕之情。因此,郁达夫人文资源中的德育内容成为我们开发利用的重点。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学校政教处、教务处、语文组和团总支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现举例如下:

通过这种有层次的活动,许多学生受到了感染,产生了共鸣,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强调学生感情共鸣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学生爱国情感的具体化、行动化。郁达夫说:"我们报国的途径,原不固定在执枪杆、戴军帽的这一条狭路的,我们只教有决心、有技艺,则无论何人,在无论何地,做无论什么事情,只教这事情有一点效力发生,能间接地推动抗战,增强民族的元气和声誉,都可以说是已尽了他报国的义务。"近几年来,学生自发组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送温暖、献爱心、做好事,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并收到了数以百计的表扬信、感谢信。应该说,郁达夫的报国观念是使学生产生这些实际行动的动力之一。

第四、组织学生参加重大纪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显性感受。对郁达夫先生的认识和评价,历史曾走过弯路,但1985年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以来,郁达夫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变的越来越清晰。1995年8月,郁达夫中学和郁达夫研究学会、富阳报社联合举办了郁达夫殉难五十周年知识竞赛,郁达夫中学学生踊跃参加,叶知同学获得一等奖,另有五位获三等奖,十位同学获鼓励奖,成绩显著。1996年,富阳市政府又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郁达夫诞辰100周年活动,郁达夫中学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并组织五百名师生参加了纪念大会,让学生从中领略郁达夫先生的爱国风采。这种感受往往是深刻的,这种印象往往是不可磨灭的,整个社会的氛围更体现出这个课题开发利用的价值。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中学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计并实施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系统,也就是要建立一种伴随着一定的情绪过程,由个体的知觉、注意、思维以及其它心理机能共同承担的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使之变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基地,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系统,从而达到了"它把观念、评价和目的都囊括在内,并且作为观念、评价和目的之间的纽带影响着我们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的观念和状况,组织我们的印象并调节我们的情感;它始终存在在那里并始终起着作用"的目标。

(三)探索郁达夫道行文章,勤俭品质,个性特长,组建文学社团,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学校提供契机,走出一条"尊重个性,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道路。

郁达夫在《中学生向哪里去》中论述中学生出路问题时,认为,中学生出路的第一条,就在生理、心理"两重铁门关的打破,与一个轰轰烈烈的壮强身体的培成。"出路第二条,"就在有用知识的获得"。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郁达夫中学越来越明晰地认识到,郁达夫道行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张扬个性,发展特长,获得有用知识,正是既适合于个体发展又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教育所着力提倡的。

第一、勤俭品质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内核。首先,"勤"贯穿于郁达夫的一生。这"勤"所创造的成果,使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也正体现了郁达夫的意志品质:勤读书,勤学习,勤写作。在素质教育中,我们第一要挖掘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这一点既是发展个性特长的基础,也是促进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郁达夫中学把"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作为校风来抓,使全校师生形成一种勤教勤学的风气。因为勤,与前几年相比较,近五年来,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教师科研热情也随之高涨。同样,"勤"也注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无论是劳动锻炼还是课堂学习,勤,造就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同样,郁达夫的"俭"也有独特的一面。郁达夫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而对其他的生活要求却相当低。小学时代的"皮鞋风波",给了他最朴素的节俭意识。从喜穿布衣布鞋到提出"节约乃能救国",直至"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都体现了俭以养德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显然地对当代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裕的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郁达夫中学在教育中有机地融合了这一点,比如关闭了校园内的小卖部,不准带零食到校园,不准在校园内吃早餐,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首饰,不涂脂抹粉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学生由此也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艰苦朴素的作风成为郁达夫中学校风校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尊重个性,全面(既指全体学生,又指全面素质)发展,办出特色是郁达夫中学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郁达夫的文学才华,个性特长是他探索的由头,校江花文学社则是由点到面的辐射中心。

郁达夫中学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把握住了个性教育、差异教育的本质特点,认为学校必须从各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和发展其各自的特长。开发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郁达夫中学没有忽略,郁达夫首先是一位"作家",尔后才是一位"烈士",他以文学创作为谋生的职业,更以文学作品作为战斗的武器,可见发展和发挥了个体特长,就是体现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郁达夫中学,开发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把郁达夫对文学的酷爱和文学上的造旨引导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上来,又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郁达夫中学首先是强化了早在1986年10月就组建起来的江花文学社(现已改名为郁达夫文学社),使迄今为止已有历届社员近千人的文学社成为培养和发展个性的"点"。

1、制定并完善了江花文学社章程,把阅读、欣赏郁达夫作品纳入社员义务之一,并制订了完备的阅读计划,举办有关郁达夫人格、作品方面的讲座,举例如下:

2、文学社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组织社员开展考察活动,如参观考察郁达夫故居,采访郁达夫后代和研究专家,考察体验郁达夫笔下的富春山水风光,观赏根据郁达夫作品改编的《金秋桂花迟》《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影视作品。二是开展创作活动,参与校刊编辑。近两年来,文学社社员在了解学习郁达夫的基础上,创作热情不断高涨。陆霄霄同学在浙江省"知香港、爱祖国"读书征文活动中获特等奖,在浙江省"热爱生命、远离毒品"征文中获二等奖,应琼获《语数外学习》"迎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还有很多同学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各种奖项,获奖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此外,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近一年来,不完全统计,也有30篇以上。并且,文学社社员又积极参与校刊编辑,改稿、编稿、校稿等工作做得一丝不苟,每期校刊,内容丰富,文学特色明显,得到兄弟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同时,郁达夫中学认为,不能也不可能把郁达夫中学的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引导到"文学"上来,否则就不是从个性出发又发展个性的教育。因此,郁达夫中学又从文学社这个"点"辐射开去,开设了如集邮、无线电、书法、劳技、棋类、球类等兴趣小组,每周六全方位开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计划、定辅导老师,制度健全,活动正常,约有60%的同学参加,使"培养特长"成为郁达夫中学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1997学年,就有18个获全国级奖,22个获省级奖,108个获地市级奖。全面介绍郁达夫中学双休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文章在《浙江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并被人民日报社《大地》月刊编辑部收录在《中国当代改革者丛书》中。

在几年的实践和研究中,郁达夫中学紧紧依靠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开掘郁达夫人文资源中的有利用价值的因素,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郁达夫中学特色的办学道路。

四、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郁达夫中学从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从中认识到:历史人文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但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1、明确研究主体。

为了"利用"资源,首先必须是"开发"资源,因此,也就不能排除对"资源"的研究;但绝不能把资源作为研究的主体。就郁达夫中学而言,对郁达夫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把郁达夫作为研究的主体却是郁达夫研究者的事,而郁达夫中学研究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是从郁达夫人文资源中去开掘出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因素,在教育实践中去探索有利于主体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唯有这样才是正确的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卓有成效。

2、体现时代精神。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资源,即是历史的积淀,今天开发和利用它,自然是古为今用,那就得推陈出新,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相对性、相融性,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郁达夫这位著名作家和革命烈士,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杰出人物,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思想轨迹和行为规则。我们今天要开发和利用他身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但决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去感知郁达夫,教育学生象郁达夫那样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毕生精力、智慧才华奉献给祖国,从而使历史名人的精神财富在塑造当代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3、循序渐进原则。

历史人文资源,顾名思义,是"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毕竟是有距离的。何况,郁达夫的思想感情,虽然一方面可以通过其革命实践活动得到表现,但更主要的是通过作品反映的。而在郁达夫奉献给读者的全部作品中,积极与消极、希望与失望、健康与病态、明朗与晦暗,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只有读懂郁达夫的作品才有可能读懂郁达夫这个人。因此,应当遵循教育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设计出从易到难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过渡,从直观向抽象过渡,从最初的了解客体到最终的内化主体的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三年一周期的有序系列,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活泼;同时抓好以文学社社员为骨干队伍的"点",然后通过"点"辐射到尽可能大的"面"。

4、着眼正向隐性功效。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大主题之一,它强调的是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是一种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众多的教育理论学者都承认隐性课程在许多方面比显性课程更有效。开发和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即是隐性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拥有一个有形和无形共存的情绪体验基地。通过各种活动,让历史名人的人文精神去感染、感化学生,构建一个情感体验系统,使学生的知觉、感觉、体验等心理动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在无意识间完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情绪体验,并长久地保持下去,从而产生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M·索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俄)M·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黑龙江出版社1997年版

3、(奥地利)阿·阿德勒《生活的科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杜虹《隐蔽课程与素质教育》,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6、《爱国主义教育事实纲要》,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中宣部颁发

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

8、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

附录材料

1、《〈郁达夫人文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与研究〉材料汇编》

2、《郁达夫》郁达夫中学

点击显示
【《郁达夫人文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8953/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