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⑵ 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⑶ 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2、德育目标: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与朱自清的《绿》进行比较。
【课时安排】
课时为一课。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段“我心中的绿”的文字的交流(小组交流,推荐全班交流),由此引入本课
二、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读课文
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1、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
2、请在文中找出绿枝条的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描写的?
3、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后明确:
1、文章8~12段才写到囚绿,此前还写了择绿、观绿,此后又写了释绿、怀绿。
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语句)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2、找学生朗读文章中写特点的句子,可概括为蓬勃、向阳、固执,鉴赏其中的修辞比喻、拟人。
(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绿的修辞,进行品味其效果。)
三、深入探究
比较阅读:
1、与朱自清《绿》相比,感情有什么不同?
2、思路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结尾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
1、朱表达的是喜悦之情,而本文是一种赞美之情,赞美它固执,永不屈服的精神,使其有了深层含义。结合写作背景以及文中交代的时间,不难看出绿已有了象征意义,即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何谓“托物言志(抒情)”。明确所托之物均有象征意义。
试举出你学过的类似诗文,如《陋室铭》、《爱莲说》、《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菊花》(黄巢)
2、朱文先总写文眼,然后再写梅雨瀑引出梅雨潭,再写梅雨瀑的绿,要突出绿的醉人,是以抒情为主,有别于本文的叙事。区分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的特点。
3、品读《绿》与《囚绿记》的结尾,体会抒情散文的结尾直抒胸臆,叙事散文的含蓄蕴藉.学习掌握两种结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1、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2、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3、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4、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为学生提供一篇文学鉴赏的范文。
【补充材料】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38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2、预习题: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段“我心中的绿”的文字,要求:
⑴ 运用修辞。
⑵ 字数在300左右。
3、印发文学鉴赏的范文,为学生范本。
【设计初衷】
1、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
2、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3、在教学思考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4、由于时间所限,无法全面地鉴赏,于是设计了写作练习,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玩味,以祢补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