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的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的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若为王》,《我若为王》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确立了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为:揣摩语言,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鲁迅曾经说过: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若为王》这篇课文的内涵,在了解王权思想的表现的基础上理清其本质——奴性意识,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激发青年学生的青春热情,深化人权平等的主张。所以,我确立了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为: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学生“独立阅读”“深入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重点解决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批判的真正对象是什么?这篇课文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没有疑问的,但是两者一起批判的吗?要让学生认清王权和奴性的关系。认识到作者的笔像“匕首“像”投枪“,直指要害——奴性意识。二是:杂文批判的形象性
关于杂文,瞿秋白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揭示了杂文的文艺性、社会现实性、和论说性。但,这个概念无法穷尽所有杂文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以记叙为主的杂文,以抒情为主的杂文,还有三者熔于一炉的杂文。但不论哪一种杂文,杂文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是形象化的说理。因此,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使它和其他的文体区别开来。学生可以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杂文形象性说理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思路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我采取的是“板块式”的思路。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板块进行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步骤的板块,避免繁杂无序,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可以有一种看得见,想得到的清晰感。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为三大板块:对王权的认知——对奴性的认知——对奴性的批判
具体的教学流程为:
1.用王位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为把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相对比做铺垫,为深刻体会本文深刻思想埋下伏笔。同时对课文做整体观照:“我若为王”之后,“我”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此,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初步领悟。
2.设置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学生马上提炼到课文到数第三自然段中的语句:“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样由王权自然过度到对奴性的认知。
3.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奴性深入挖掘,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设置开放性讨论题目:什么是奴?从字典对“奴”的释义引申到名家关于奴性的观点,启发、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
对奴隶的定义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那一类人。(茨威格)
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可通过讨论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奴性的发展历程已由肉体上的为奴转变为精神、思想上的为奴,意识到奴性的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4.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王权和奴性的关系。同时补充《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所采取的一系列对内政策:愚民、弱民、防民政策,总之,是为了使百姓奴化。
王权的高压是奴性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于巩固、延续的温床。使学生正确认识王权与奴性的关系。
在正确认识王权和奴性关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够理解作者这支射出去的箭到底射向何方,引导学生理解“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句话的含义。奴性是王权产生的温床,只有铲除奴性才能彻底消灭王权,要消除王权首先彻底铲除奴性,要彻底铲除奴性,重要的是要挽救人类的灵魂,树立民主的信念,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做真正的人。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处高呼:我若为王,我终将不能为王。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王。
这篇课文旨在批判奴性意识,但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批判,而要先从批判王权意识说起?
让学生带着悬念与思考走进作者,简要介绍作者,用名字、用性格烘托杂文风格。(特立独行的做派和一贯到底的反叛精神)认识杂文批判的形象性。
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一生落拓不羁,敢想、敢怒、敢骂、敢笑、敢哭。曾习武,是黄埔二期学员;也曾从文,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在小说、诗歌、杂文、散文、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是继鲁迅之后的第二人。当年上海写杂文的,唐弢得鲁迅之形,聂绀弩独得鲁迅之神。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进一步引导学生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段:我若为王,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都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这一切,都只有一个解释:我是王!
接着设想了“我”自己的情况:
姓名改作“万岁”,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
我的意欲、贪念、每一个幻想,即使是无法实现,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我将没有过失,没有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
我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
我所能听见的都是“万岁,万岁!万万岁!”“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
这一切,也只有一个解释:我是王!
——封建王权专制制度的丑恶,就在这样一种极其简单的假设中勾画出来了。何其尖锐!何其痛快淋漓!
经过语言的进一步揣摩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这种构思正是体现了杂文批判的形象性。作者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先设想了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三.作业
拓展训练,在文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挖掘奴性。在认清其本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挖掘其表现。奴性在文学作品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成文字表述。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文学作品:刚刚学习过的《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皇帝的新装》《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等以及《读本》中两篇文章。(为奴才画像)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注重了几个关系的结合: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课本文章和读本文章的结合,新学文章和已学文章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但结合的是否恰当,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些感悟。旨趣的挖掘,并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学生从课本引向课外,进行更深入、更广泛地思索与探讨。真正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