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比对
《绝句》教学比对
教例一: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和一幅画,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画画。然后,老师边画边描述:“春天,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唱,歌唱春光的美妙;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远处西岭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像是镶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行驶在万里长江的船只像是停泊在我的家门口。随着这动人的描述,一幅景色优美的黑板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议论画面,评价画面,最后对画面的结论是:色彩明丽,生机勃勃。“这幅画所画的景物,是著名诗人杜甫所居住的草堂附近的景物,当时,作者看到这充满活力的景物,心情非常愉悦,随手用短短的28个字把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这便是我带给你们的诗《绝句》。” 老师不失时机地阐述诗的由来。接下来,翻书、范读、学字、解词、解句、齐读,前后十多分钟,学生就完成了感知课文,了解大意的学习要求。
教例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我们来个比赛,请大家每人背一首自己学过的古诗给大家听听,好吗?今天,老师又带来一首古诗,大家想记住它吗?学生自己读老师出示在黑板上的诗《绝句》。诗的作者是谁?你们了解他吗?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今天我们要边学古诗,边画画,大家愿意吗?请大家读诗的第一行,读完后闭起眼睛想想,你头脑中出现些什么?请两位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其余人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作画。画完后评画,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评说画得好在哪里?(画出了色彩,画出了声音)在评说的基础上,交流第一行诗的内容和意境。接着,读完第二行诗后问学生:你觉得该在画上添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添?(渗透美学原理“近大远小”)学第三、四行诗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在添画、评画、交流中解决学生提出的“西岭”“东吴船”“含”该如何画的疑惑。在逐行读、画、评、添、议的基础上,请学生看着自己的画吟咏作者的诗。通过画画感知了诗的形象美、色彩美,老师再请学生细细品读古诗,你觉得这首诗还美在哪儿?在欣赏中加深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之后,请学生将古诗默写在自己作的画上。这样,诗与画融为一体,在学生头脑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评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自读、自悟、自得,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读、画、评、添、议,和学生一起走进古诗,品味古诗的意境。
3、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读读、画画、评评、添添、议议、写写,在实践中了解古诗内容,感悟古诗意境,默写古诗,在头脑中刻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