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愿天下之劳人”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艺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画家,似乎是郑板桥。他是浙江兴化人,是扬州画派的首领,以画竹最为著名。现在,苏州、杭州的许多名胜、古迹、园林中都还有他的画和字的石刻、木刻和手迹(复制品)陈列。
郑板桥是一个“怪人”,他在山东潍县和范县做了十二年“七品芝麻官”,因维护劳动人民被罢官,寓居扬州。二十年前就在扬州卖过画的郑板桥,这时已六十岁了,“告老”还乡,名气更大。他刻了三个印章,一曰“二十年前旧板桥梁”,一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曰“七品官耳”。名气大,找他画画的人多,扬州是个“盐商”聚荟之区,有钱的人多,但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想揩油,揩油者即剥削也,养成了剥削习惯的人,往往以不花钱而得到名画家的画为乐。
1754年春,正是乾隆皇帝游罢江南之后,郑板桥的名气更大了,向他索画的人也更多了。他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靳秋田,请你作画,借此机会,他就发起牢骚来了。他在给靳秋田的一幅题字上写道: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这是为什么?板桥接着写道: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个宣告一出,那些扬州的盐商、富商,都知道郑板桥的字画,没有报酬是难以得到的,但是,他们又要计较,如何以最少的报酬去取得郑板桥的画,到他家里去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送几个粽子,有的道一蛊“水晶肴肉”,有的说:“文人是不要钱的,所以我不敢送钱,只送上你最喜欢的十枚盐茶难蛋。”
郑板桥一一拒绝了这些请求,1759年他在自己的门前写了一张“润格”,题名为《谢客》: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格”之下,郑板桥又写了一首十分风趣的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真正是要钱吗?钱也是要的,在那个时代,板桥由山东潍县任上,两袖清风地回来,靠卖画得来的钱维生,也随时周济贫民。《清史列传·郑燮传》上说:(晚年)“尝置一囊,储银多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竹癖
郑板桥曾有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竹,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着新绿。”这首诗是郑板桥描述自己画竹的艺术体验。通过对竹子长期而又细微的观察,他所描绘的竹子千姿百态,达到了匠心独运、神韵高远的境界。
郑板桥画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作者在观察和思考上不惜呕心沥血,从生活中获取感受。板桥有一段朴素无华的生动自述: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为了求得对竹子的透彻了解,他在夏天时把竹床放在竹林中,卧看新竹的生长气热;秋天,他用竹子作窗棂,透过纸窗观看竹影的多彩多姿。板桥爱竹如醉如痴,已养成一种竹癖,他甚至睡在斋房床上时,还在凝神静听竹子被风吹雨打的声音哩!
由于郑板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绘画艺术传统,坚持对景写生,取于自然而不拘泥于自然,师自然却不为自然现象所局限,刻意追求笔下千姿百态的竹的艺术形象,以致他画的竹神透挺拔,疏淡飘逸,别具一格。他画的竹,常配以深刻隽永的题字,其书法也是风格独特的。郑板桥除画竹外,他的兰、石画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因为板桥的书画成就杰出,外国学者也慕名前来受业,当时高丽国相李艮访问中国时,还特地造访过这位竹癖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