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大有周恩来(节选) 粱衡》阅读答案
大无大有周恩来(节选)粱衡
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些人看来,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但周恩来作为一国
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表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目衣服时.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表。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曼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盱,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套行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甩箱里锁着一个平民的灵魂。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这样遮挡“蒙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土一副蓝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在包装台前的女工。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个总理。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二十五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一九六0年三月六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挟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一次,总理在杭州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就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身上带钱没有,见没带钱,就摇摇头走了。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一国总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财,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办一事算得了什么?多少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做官就是显耀。你看.封建社会的官帽,不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要一个“显”字?这种显耀或为显示权力,或为显示财富.总之是要显出高人一等。古人一考上进士,就要呜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为的就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乡显示过一回,元散曲名篇《高祖还乡》即挖苦此事。你看那排场:“红漆了又,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日月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个荆州刺史.也就是地委书记吧,就敢于同皇帝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锦围步幛五十里,以蜡烧柴做饭,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位,比上镜头,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一次一位县级小官到我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握完手突然后面蹿上一小童,双手托举一张名片。原来这是他的跟班。连递名片也要秘书代劳,这个架子设计之精,我万没有想到。刚说几句话叉抽出“大哥大”,向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报告他现已到京.正在某某办公室.连我也被他编入了显耀自己的广告词。我不知他在地方上有多大政绩.为百姓办了多少实事,看这架子心里只有说不出的苦和酸。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流逝,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
(1)本段表现了周恩来的什么精神品质?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不超过5个字)(3分)
答:
(2)这段文字有几层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3)文章结尾说:“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增加.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这句话有什么含意?(4分)
答:
【参考答案】
(1)官而不显。(2)这段文字有多层对比:①周总理的节检与严于律已同工作人员关心总理生话对比;②周总理的官而不显与古代官吏、帝王的显耀权势、财富对比;③周总理曲官而不显与当代某些官员的显弄摆阔对比;④周总理的官高权重与严于律己对比;(5)某些官员的官低位轻与大肆摆阔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周总理平民总理的崇高人格.讽刺了当代某些官员摆阔显耀的封建老爷作风和自私自利的卑下人格。(3)(1)周总理不谋私、不扬名、律己节俭的美德是当夸官员的学习榜榉;
(2)周总理官而不显的崇高精神正被当代某些官员抛弃.弥漫官场的显耀风气令人木安;
(3周总理作为大国总理为国家民族强盛呕心沥血一辈子,却没有丝毫的物质生活享乐,令人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