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尝试,让课堂更美丽──《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尝试,让课堂更美丽──《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分析   2025-01-20

【背景】

去年,学校开展了“老教材,新理念”教学探究活动,推出了几位老师的研究课,对此我颇受启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老师们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应答。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因此,对于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我们来说,只有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主动走进新课程,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本着这种理念,我尝试着用新的方法上了老课文《少年闰土》。

【过程描述】

《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故乡》。面对这样的一篇名家名作,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采取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的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三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是初读研究环节,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第二板块是研读重点,随机点拨。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第三个板块是争辩研读,开放课堂。在这里,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进行争辩,“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以下是学生在争辩时的一个片段:

师: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没有知识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正方:试看,三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而鲁迅呢,成为了大文学家,成了人人尊敬的名人。

……

【反思与讨论】

1、开放式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一环节中“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更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如(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能说会道)的少年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勤劳)的少年闰土……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我自己觉得这个环节这样设计很好。

2、开放式的探究,还学生阅读的自由:

第二个环节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或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一个环节的开放性很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兴趣很大,表现得很投入,学生的关注面较广。

如学生找到了“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这句话,一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了如下问题:

⑴ “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⑵ 我“素不知道”哪些事?

⑶ 我为什么“素不知道”?

⑷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针对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研读,并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之情和自叹不如的情感。此外,学生还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句子和标点。如学生提出了“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 猹的是怎么一种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里的两个破折号分别起什么作用?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总之,在这一板块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其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不少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开放式的活动,还学生心灵自由:

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我觉得辩论的结果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辩论这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占得主动,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融进自己的理解,尽情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据理力争。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此外,引活动于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争辩,学生不仅对鲁迅、闰土这两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对当时的社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清是非的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是一举多得!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4、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去找有关鲁迅和他写的《故乡》的资料,通过查资料,汇报资料,使学生了解鲁迅,了解当时鲁迅写《故乡》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故乡》里的人物及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一来,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尝试,是一种快乐;尝试,是为了给课堂增添色彩。作为使用老教材的我们,接触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而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落实新理念,必须吃透新课程的精髓,掌握针对新课程的富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恐怕得经历一番新的体验和洗礼。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因为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更是教师立足之本、发展之本。要做到学习常规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习促转变,以学习促发展。通过学习来洗脑,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来充电,完善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在学习中领略“书中乾坤大”。

当然,尝试,只是一种摸索的过程,它还不成熟,不完美。怎样才能与新课标的要求更贴近,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对于这样的开放式课堂,怎样来调控?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点击显示
【尝试,让课堂更美丽──《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及反思】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93994/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