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

教案设计   2025-01-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点击显示
【八年级语文《毛遂自荐》教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9689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