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单元要点复习:第六单元
内容预览:
八(上)第六单元复习要点
21《小石潭记》
1.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2.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4.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22《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词类活用:例句:念无与乐者 乐:名词用作动词,快乐,高兴。这里是游乐的意思。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文章结构
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相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耳),以慨叹两人闲置的处境作结。
5、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二人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3 *《游恒山记》
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作者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1.词类活用
穹碑森立 名词做状语,像森林一样。
台中像群仙 名词用作动词,塑造。
2.古今异义 策杖登岳 古义:这里指恒山。 今义:高大的山。
3.通假字 还过岳殿东 通“环”,转,绕。
4.第①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②段详写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
第③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第④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5.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事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6.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的精神。
24 *《满井游记》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1.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 古义:约束。 今义:不安。
恶能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可恶。
2.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 (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léi),歌,红装,蹇(jiǎn),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3.第①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
第②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
第③段是议论,表述自己能够有此闲情出游的原因。
4.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燕地寒冷,郊外田野万物复苏、山水草木鱼鸟等充满生机;从旧居京城,局促一室的孤寂困顿、百无聊赖写到游历于郊野春景,表达了作者如脱笼之鹄的无比欣喜的感情。
5.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25《诗词五首》
一、主要内容: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①段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第②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态。第③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第④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
2.《过故人庄》
首联平实、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绵长。
颔联“邀我”表达了朋友之间亲密的关系。
颈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景中充溢着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尾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
3.《游山西村》
第一、二句写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第三、四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
第七、八句是抒情。
4.《渔家傲 》
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5.《浣溪沙》
上阕写清泉寺的风光,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下阕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二、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名句欣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前两句写自然环境,清闲愉悦。田家的风景,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使人一进村就感到亲切美好。后两句写与朋友的欢聚。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贴近生活,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啊。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用声色对将士们的感情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前句用反问句强调了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门前”句以“溪水西流”作比衬,说明人生再少的可能性。“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大声宣扬,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是以黄鸡催时、白日催年作比来慨叹朱颜易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这种身处逆境仍然达观、进取的精神给我们许多启示。也是全诗的意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