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23核舟记

23核舟记

教案设计   2024-12-11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设计的思路是“一线串珠”,用文中的“奇巧”二字带动全篇,从语言的角度来欣赏核舟所体现的奇特技艺、巧妙构思以及作者准确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中积累知识,增长能力。

〔教学步骤〕

一、了解核雕: 投影核舟图片,介绍微雕艺术。

二、观看核雕:学习课文内容。

1. 朗读全文,读准下列字音。

罔(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yòu) (jī)  箬( ruò) 篷 糁( sǎn)

髯(rán)  褶(zhě)  矫(jiǎo) 神情 与苏黄不属(zhǔ)  诎( qū)  楫(jí)

壬戌(rén) (xū)  篆(zhuàn)

2. 借助课下注释自读全文,注意下列词语的理解:

径寸 因势象形 八分有奇 石青糁之 峨冠 卷端 卷末 两膝相比 绝类弥勒 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椎髻仰面 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欣赏核雕:体会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1. 结合课文内容,用含有“但”“却”的转折句说明王叔远技艺精湛,实为“奇巧人”。学生自读课文说自己的发现,如“小小核舟,虽长不盈寸,却刻了五个人”“核舟虽小,但舟上窗子竟还能开合”“核舟虽小,但‘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人物神态栩栩如生”“核舟虽小,但‘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的细微之处都表现出来了”..

2. 讲述苏轼游赤壁的故事或播放故事的音像资料。

3.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说说王叔远是怎样表现“东坡游赤壁”这个文学故事的,体会他巧妙的艺术构思。

(1) 用苏东坡后、前《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点示故事的内容。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用人物特征和人物位置点示故事主人公。

(3) “舟尾横卧一楫”写出江面风平浪静, 小船随波荡漾, 又暗扣“大苏泛赤壁”之“泛舟”。

(4)“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通过人物神态表现江面的宽阔平静,意境的旷远脱俗。

..明确: 王叔远是个有一定文学修养、富有想象力、能大胆创造、善具体生动地表现意境的雕刻艺术家。

4. 从三、四段中选取一个镜头,以第一人称用现代汉语艺术性改写,体会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明确:魏学氵伊观察细致、善于想象,说明时准确细致、层次井然,描写时善化静为动、生动传神。

四、慧眼识“宝”: 模仿央视“艺术品鉴赏”栏目召开“鉴宝会”,从技艺和构思的角度鉴赏同学们带来的各种雕塑图片或实物。

【资料整合平台】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

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

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

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

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

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

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

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

飘然迎风, 就算我敢

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

(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

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

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舳舻

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

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

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

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

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

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

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

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

(只要你凝神静听)

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

那一缕箫声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

东坡爱石成癖,“雪浪石”等做咏案头山水,皆有奇想,盖亦有柳子厚造化于衽席之意。以小喻大,将假做真,本东坡赤子之心, 今以核舟戏之,料髯公不嗔也。

点击显示
【23核舟记】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99150/
上一篇: 《母鸡》教学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