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珍惜 ”的第三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通过质疑、阅读、朗读、思考、交流等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以读促悟,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扎实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材解析:
《城市的标识》是是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文章,从城市雷同现象说起,使读者感受到城市建设的大同小异,反衬出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忽略和冲击。进而通过不同城市的代表树木进行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树这一独特的事物在塑造城市特色上的独特作用。最后阐释了之所以称树为“城市的标识”的原因,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人们珍惜树木、保护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意识。文章层次清晰,语言富有特色,是一篇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练习表达、诵读感悟的好范本。
生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学词能力,能够自主阅读文本并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能够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容,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结合文本思考,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诵读和识记方面能力较强,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和文字特色熟读背诵句段、积累语言。对于生活情境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具有热爱自然、渴望保护自然的心灵。但是学生对于“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感悟不深,体会“通过珍惜树来体现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保护”这一主题理解起来仍有难度。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识字学词,理解“标识、茫然无措、婀娜苗条、风韵、大同小异、川流不息、蜂拥而来、蔚为壮观、忠心耿耿、小心翼翼、芸芸众生”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进而摘录积累。
3、了解文章内容,知道树被称为“城市的标识”的原因。体会文章先写雷同、后写独特性的反衬写法,感受城市雷同带来的压抑感和千姿百态的树带来的风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结合语境理解、积累新词,了解文本的内容,感受城市雷同带来的压抑感和千姿百态的树带来的风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先写雷同、后写独特性的反衬写法。
教法:以读促悟,创设情境,
学法:对比诵读,积累汇总,交流合作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阅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直入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珍惜”这一主题单元,学习一篇极富韵味、引人深思的课文,题目叫——《城市的标识》。
读读课题。(指导“标识”与“标志”的意思,了解“博闻强识”的读音和含义。)
2、你对“城市的标识”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所谓“标识”必须与众不同,甚至独一无二。)
你能说出几个城市的标识吗?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生关注的“标志点”。)
3、作者与大家的看法一样吗?她又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读这篇课文,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划出来。
2、组织交流:
(1) 同桌两个人检测认读,看字词认读是否准确。联系文本说说你对词语的理解,有不懂的可以做出标记。
(2) 教师检测: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茫然无措、婀娜苗条、各具风韵、大同小异、川流不息、蜂拥而来、蔚为壮观、忠心耿耿、小心翼翼、芸芸众生、千姿百态。)
有需要提问的吗?
(根据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学习词语。)
3、读了课文之后,发现作者的观点了吗?
(1)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关注第15自然段,称树为“城市的标识”的原因。
(2) 出示重点句段,指名朗读:
谁能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心声,可以先试着练习一下。
师生点评,发现句段的词句特点:排比的句式强调“只剩下了树”,用词上
突出“忠心耿耿”“小心翼翼”“滋润芸芸众生”。还可以抓住“唯一”“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等词语体会作者的坚定选择。
读课文,就是要读出作者的心声,读进听众的心里,最好能打动你自己!
三、再读课文,体会“雷同与个性”:
1、作者在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文大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内容层次:写了城市的雷同和不同城市的树木。)
2、感受“雷同”:
(1) 自己默读1到6自然段,体会这种“雷同”,可以勾画触动你的词句。
(2) 与同桌交流发现,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交流,抓住“多胞胎”“无法辨别”“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克隆兄弟”
“连体人”“相同”“熟识”“单调”“大同小异”“熟悉”“复制”等词语,体会建筑、
街道、车流、人们的装饰乃至城市垃圾的雷同。
(3) 我们的城市如此雷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街道——身边的人群——
(师生合作进行词句表达,加深学生对于“雷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你会感觉——
(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可以用上“茫然无措”“晕头转向”“单调乏味”等词语,体会人们对城市个性的渴望,了解反衬写法的作用。)
(4)你怎么理解“回家的路”?
(引导学生从城市建筑带给人们的“茫然无措”,引到“精神家园”,我们的
“家”应该是怎样的?“回家的路”应该是怎样的?)
3、欣赏“个性”:
(1) 学习要求设定: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需要做什么?
(由学生思考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小组合作学习:分段阅读第7到13段,寻找不同的“城市标志”。和组员交流,朗读展示“城市的标识”,选出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的对“城市的标识”的感受。
(3) 全班交流:
指名说自己想要展示的“城市标识”,重点指导朗读,体现“城市个性”。
(4) 教师小结:
这么多富有个性的城市,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大家能否给我一个诗意的推荐?告诉我去哪座城市看什么树?
我想去感受端庄的王者风度,你可以去 。(地点、树木)
我想感受浪漫的城市气质,你可以去 。
我想去看 ,你可以去 。
我想 ,你可以去 。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不同的城市个性。)
从此,城市不再是 ,不会令我 ,因为他们 。
四、课堂小结:
作者说,树是城市唯一的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的标识。真的是这样吗?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如果是,我们该怎么做?如果不是,作者又想表达什么呢?再读读课文,想想生活,
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拒绝) (追求)
雷同反衬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