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魅力-----电影《赵氏孤儿》(下)
的演员,只有一个王学圻出彩,其他演员,无论是葛优、黄晓明、海清、范冰冰,都表现平平。但这部电影,依然光彩,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动。它的魅力,依然可以让熟悉赵氏孤儿的观众,找到那久远的光辉与荣耀。
那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魅力。
即使如屠岸贾这样的枭雄,当他杀了晋灵公(当然这是电影的虚构,真正杀了晋灵公的不是屠岸贾,而是赵盾的兄弟赵穿。历史上确实有赵氏孤儿,但和故事与电影则也很大区别)后,面对新国君“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的题目,屠岸贾这样回答:“仁是一种很高的品德……”。即使是他这样杀人不眨眼的人,在面对国君如何治理国家的询问时,他所回答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正如一个贪官,即使是良心黑透了,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不会教孩子往偷往抢一样。屠岸贾对国君的回答,大概也有这样的因素吧!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年不衰,深进人心,最大的理由,也是由于这个故事里包含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忠义,仁义,道义,侠义,在赵氏孤儿的故事里随处可见。历史上的赵盾,手掌晋国大权,连国君都要看他脸色行事,可谓名副实在的权臣。但就是这样一个权臣,却又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忠臣。对内以法治国,百姓安宁;对外抗击强楚,威震列国。晋灵公不是一个明主,行事荒唐,赵盾多有劝阻。晋灵公不耐,派人行刺赵盾。可刺客半夜潜进赵盾府中后,看见赵盾已经衣冠整洁等待上朝。刺客长叹:如此忠臣,刺之不义。于是刺客高呼示警后,一头撞死在赵盾府中的大树上。后晋灵公又以召宴为名,在宫中设下埋伏(这就是电影中那场宫廷血战的来历),赵盾在车夫提弥明拼死护卫下冲出,却又被追兵追赶,眼看就要死于非命。此时一位追兵忽然倒戈,为赵盾驾车摆脱追兵---原来这位追兵原是山中猎户,在将被饿死的时候被赵盾所救,关键时刻,他回报了赵盾。
赵盾事国事君以忠,是为忠义;刺客宁死不刺忠臣,是为侠义。猎户不忘一饭之德,是为仁义。
而程婴和公孙杵臼,这两位在赵氏孤儿故事中名垂千古的人物,他们担当的,是道义。
公孙杵臼以自己的生命,骗的屠岸贾相信程婴的孩子是赵氏孤儿,从而保住了真正的赵氏孤儿的性命。而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来赵氏孤儿的性命不算,妻子被杀,自己背负着出卖公孙杵臼的恶名,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十五年的艰辛,十五年的孤独,十五年的恶名,谁能体会?只能一个人默默承担。直到赵武复仇成功,他自己也必须离开这个世界---十五年来,支持他熬过一切的,是那份道义和仇恨。当一切事了,他不需再承担道义,不需要再背负仇恨,他的生命也就没有了价值。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十五年的孤独艰辛和恶名,到最后一切都成了别人复仇的垫脚石,他作的一切,值得吗?对程婴而言,这样的题目或许根本就不是题目。正像电影中的屠岸贾说的:当一个人的热血被点燃的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程婴不需要回答我们的题目。他的热血就是最好的回答。
程婴和公孙杵臼只是赵氏的门客,赵氏对他未必有多大的恩惠,但他们以生命和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报答了赵氏。就像电影中的公孙杵臼,用身体挡住了士兵的利剑后,长长的叹气道:对得起赵家了。在年龄战国,像程婴和公孙杵臼这样的义士,数不胜数。他们所坚持的,在当今的人看来,也许是太过迂腐,可是谁又能否认,像年龄战国那样一个义士辈出的时代,那种对价值观的尊重和坚持,远远超过了现在的社会?
忽然想起了歌曲的歌词:有道是满腔的血,它酬知己…..
价值观的魅力-----电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