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细节涂抹亮色
创设细节涂抹亮色
创设细节涂抹亮色
一个细小的举动,一句轻微的话语,一抹迷人的笑容,一次心灵的震颤,一件普通的物品,一道特殊的风景……都可能会让人刻骨铭心。浩瀚的生活大海就是由这样一些微乎其微的细节涓滴汇聚而成。文学作品那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往往就在于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细枝末节的精雕细刻。不是吗?《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指头,直到把灯盏内的两根灯草挑掉一根才瞑目的吝啬之举;《阿Q正传》中,阿Q遭人欺侮之后,在酒店中无端扭着小尼姑的面颊所发泄的"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无耻之语;《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诱骗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时,"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的贪婪之态……无不深深烙印在读者的记忆里。所谓细节,即人物事件、自然风景、社会环境的最小基本单位。而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些细微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它是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生活环境、深化文章主题、寄寓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可见细节何等重要。
那么,怎样创设成功的细节,来涂抹文章的亮色呢?
(一)着手细部,聚焦于"点"
精彩的细节描写应当如同精妙入微的雕塑造型,通过某种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细部刻画,集中而突出地彰显人物的独特风采,传达事物的美妙神韵,于点化中显深刻,于静止中见灵动,从而收到"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这种细部描写一般要求具有典型意义,而方法则不拘一格。可以摄取细小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和修养。例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攥"银子、"舒"拳头、"揣"腰间等假意推辞的小动作,使他的贪婪与虚伪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可以抓住某一细微的痕迹,让相同的事物显出不同。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脸上"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正是一个穷困书生地位低下、受人欺凌的见证。可以勾勒某些特殊的景物。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不能缺少特殊景物的点染。例如《故乡》开篇展现一幅荒凉的江南农村冬景图,既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暗示着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安插一件普通的物品。它有时也是披露人物内心世界不可或缺的道具。例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那件穿而又脱、脱而复穿的军大衣,有力地映衬出他那副活脱脱的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相貌。聚焦于"点",文章便会"点"上开花。
(二)逐层渲染,串"点"成线
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体现艺术的真实,还可以在作品中成为结构的契机。如果集中描绘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点"不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发展变化,那么可以对这个"点"作出逐层渲染、反复再现的处理,以此形成细节之线,来凸显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例如《变色龙》中赫留金被狗咬伤的手指头,就是人物情感变化的情节纽带和标志。开始,血淋淋的手指头在奥楚蔑洛夫眼中犹如"一面胜利的旗帜",被视作捞取"正直"、进身的资本;后来,有人说狗的主人是将军,手指头在他眼中又成了讹诈、行骗的罪证。手指头这条细节之线,让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的性格展露无遗。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是鲁迅在《祝福》中为主人公祥林嫂"画眼睛"的细节:第一次,她初到鲁镇,"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反映她充满青春活力,性情十分善良安分;第二次,她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表明她遭遇沉重打击,心灵负有创伤;第三次,她沦为乞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一物",足见她身体完全毁坏,精神彻底崩溃。三次眼神的变化构成一道红线,贯穿祥林嫂的悲剧一生,充分展示出她备受封建礼教迫害而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苦难历程。串"点"成线,文章便会由"线"出彩。
(三)多向生发,铺"点"为"面"
完美的细节描写,更常常表现在对这些 "点"所进行的浓墨重彩的铺陈演绎中。这种铺陈演绎,往往要从不同角度抓拍多个具有个性化的"点",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生发组合成一个"面",从而平中显奇,小中见大,细中蕴深,有效地达到作者内心深处独特的审美体验,让读者在想象中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铺点为面,可以是横向开掘。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关于鲁达"三拳"的描写: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正着太阳穴,"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如此"三拳",如同雷霆千钧,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将鲁达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铺点为面,也可以纵向延伸。例如《范进中举》中刻画范进"发疯",按照其疯态发展的先后进程走笔,先是昏厥,继是疯跑,再是跌倒,后是疯走集上,把一个深受封建科举文化毒害的读书人的龌龊灵魂雕琢得入骨三分。铺点为面,还可以逆向拓展。例如《故乡》中摹写中年闰土的肖像,从身材、脸、手等多方面与少年闰土对比着墨,(www.fwsir.com)让一个饱经忧患、极度贫困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跃然纸上。铺"点"为"面",文章便会全"面"生辉。
当然,精湛的细节描写,无论聚焦于"点"、串"点"成"线",还是铺"点"为"面",除了具备娴熟的文学笔法之外,还需要厚实的生活底子。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胸中拥有丰富的生活,笔下才能挥洒真实的细节。所以,我们务必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
【佳作演示】
母爱在忧愁中绽放
一考生
一如既往地,她一头扎进厨房,弯着背,双手不停地在水池与锅灶间来回移动,见我来了,便习惯性地抛出一个微笑。
可我分明地看到,在今日的微笑中,夹杂着些许特殊的神情。
那倦怠的眼神,仿佛向我透露出她刚刚经历了一个不眠的夜晚。那丝丝飘在耳边的凌乱的头发,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
也许是因为今日不同于往时,母亲往日里十分熟练的动作,在今日看来却显得十分笨拙。
是因为紧张吗?我竟不知,一向稳重平和的母亲会这般忘东忘西。连刷牙的工夫,母亲也不忘看一眼时间,死死地盯着那根秒针。这时的母亲,像是一位监测员,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
今日的交通,也像是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
我拿起书看着,可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绺头发,依旧坚守着它的阵地。
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
"今天的车有点儿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一般,猛地消失了,留下的,却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一辆大巴不守规矩,几次三番拦着道路,母亲看着时间,手不停地打着方向盘。
红灯亮起,车辆霎时全部停止,我刚开口抱怨大巴司机的无礼,母亲已拉开车门,径直冲到了大巴司机的车门口,使劲地敲着车窗。那司机紧闭车窗,任母亲愤怒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直到绿灯亮起,母亲才肯作罢回到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温柔和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我笑了,夸母亲勇敢,可我分明感觉到一股暖流正在汹涌地冲出我的眼睛。我打开车窗,望着窗外,尽量抑制着那股暖流的浩大气势。
丝丝的雨轻柔地打在我的脸上,我的视线变得模糊。是雨丝模糊了我的视线吗?我不得而知。
微风夹带着些许凉意,我却分明感觉到一阵温暖。
现在我正伏案笔耕,我知道母亲的心全在我这里。
母亲,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着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绺飘扬的发丝了……
啊,你那执著的母爱在深沉的忧愁中热烈地绽放!简评:
这是一篇记叙性考场佳作,其最大亮点就在于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取胜,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全篇选材鲜活,通过赴考当天的.生活情境来表现拳拳的母爱。行文依次截取了厨房备餐、送考路上和考场联想三个片断,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视角全方位地对母亲展开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她那扎进厨房弯腰劳作的身影,那夹杂着些许特殊神情的微笑,那刷牙的工夫也不忘盯着秒针的眼神,那径直冲向大巴使劲敲着车窗的大吼……简直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忧与爱,巧妙地渗透于动人的描写里,蕴含在独到的感悟中。爱之深方忧之切,忧之切始爱之深,挚爱与忧愁交融,恰如血肉相连。所以,文题"‘母爱在忧愁中绽放",可谓形神兼备,光彩夺目。
【拓展训练】
生活中,总有一些镜头让我们难以忘怀,那热情似火的扶助,那坚贞不渝的守望,那依依不舍的离别,那壮士断腕的舍弃……都会在记忆中挥之不去。
请以"那一个镜头,让我刻骨铭心"为题作文,不少于600字。写作提示:
写好这道全命题作文题,需要把握好如下两个关键。
第一,审清题目,确定立意。题目为一兼语结构的短语。主语"那一个镜头"是写作对象,"一个"则限定了"镜头"的数量,笔下绝对不能出现多个。"镜头"是什么?结合提示语,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场景。除了所提供的"那热情似火的扶助,那坚贞不渝的守望,那依依不舍的离别,那壮士断腕的舍弃"之外,我们还可以探寻其他,正面的如"无限温暖的关爱",负面的如"疾言厉色的训斥"等。阿累在《一面》中写的鲁迅赠书,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的看电影事件,都可以在选材方面给我们启示。兼语"我"决定了行文只能用第一人称。而谓语"刻骨铭心"应为题眼,意为感受极深,永志不忘,表明"那一个镜头"意义不同寻常,对"我"触动极大。文章所要突出的重心应在于此。
第二,精描细绘,渲染"镜头".笔下"镜头"要拍摄得"刻骨铭心",除了作好铺垫蓄势之外,还特别需要对它精描细绘。因此,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当为十分重要的手段。可以作"线"的串联,如《背影》一文反复点缀父亲的背影那样;可以作"面"的铺陈,如《范进中举》集中描述范进的疯态那样。总之,要使"镜头"呈立体感和动态感,要有特定的情境和真实的细节,要能给人带来精神震撼、情感享受和思想感悟。反之,轻描淡写,浮光掠影,必然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