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500字
大气专业人士对柴静纪录片的看法(大脸师太,写武侠评论出名的。主业是中科院大气所的在读博后。)
收到很多艾特。。。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其他请大家补充么么哒)
总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爱好者、工作者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