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影评1200字
《聂隐娘》影评
几位喜欢的影评人多少都发表了对《聂隐娘》的看法。
谋杀电视机戾气满满的说:别再用有故事没故事来评价了,对故事的理解你还没到那层次
木卫二很文艺地总结:在一座博物馆里,有人仍然想开闪光灯照相,拍完就走。但多数人应该做的,是默默地欣赏,是长久地回味。
图本根木匠特幽默:推荐《聂隐娘》,商业片多一部不多,《聂隐娘》则很可能成为你观影体验中最独特的经历。无非四种可能:你不喜欢且困,那就睡吧,注意防盗,片尾曲一定会把你叫醒,误不了事;你不喜欢又不困,那就安静的坐下去,看看银幕上的山色云朵,竖起耳朵听听鼓声;你喜欢但困,那睡完再二刷;你喜欢又不困,妥了
这些是从业人员的眼光,有趣的是来自影像界隔壁的文字界的声音。
蒋方舟:不觉得它难懂,因为我只看懂了能让我有同感的部分,我觉得她好,不是因为它拍出了独孤的传奇,而是人的寻常。
痕痕:好看与否的定义或许太红利太苛刻,而又太局限于个人知识了,而喜欢与否只在于一种感觉。
痕痕的观后感最让人感同身受,喜不喜欢就是一种感觉。
前几天看《疯狂约会美丽都》,也是寥寥几句台词,也是人物和逻辑弱化,也是镜头缓慢节奏悠悠。看的时候总要顿下来想想剧情到底是怎么联动起来的,看到一半实在看不动,跑去吃了一堆水果才接着看完。但就是这样一个怪头怪脑甚至可以说讲的支离破碎的故事,在接下来一个星期里,电影里的片段总会突然在脑中冒出来:老狗趴着看轰隆隆掠过的火车,被炸起的一地青蛙,老奶奶的厚底皮鞋。我猜,这些观影时让人不解到想吐槽的细节,就是导演的诡计,让人好好体会什么叫回味无穷,什么叫意在言外。导演的另一部《魔术师》也是全片就一句对白,但是却因为故事本身在我心中算动画片最佳。承认,这些动画都不/好看,但是好看,或许对《美丽都》喜欢的感觉滞后了,但是喜欢就是喜欢,是一种感觉。
不学术的我很认同一个可能也算不上学术的观点,电影分三段,叙事流畅否,画面意境有无美感,表达什么内涵思想。
看到有人说没讲好故事的电影就是事故。讲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呢?不一定要把故事摊开地通俗易懂,剪辑让导演可以不说人话绕着弯表达,但绕弯不等于把该说的话隐去不说,没来没由。
《聂隐娘》里有好几次场景变化的黑幕。如果没有提前做功课,试图在给出的影像内容里听导演讲故事,比如我,觉得整个故事也像是被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黑暗瞬间充满。虽然看到最后故事大致理解到了,但不管剧情连贯,弱化前因后果,在故事留白处用风声等大量填充的,这样一个故事,和《美丽都》一样让人特别不舒服。
有网友特别高冷地说,要看好好讲故事的电影,去看豆瓣250。还有网友说,故事故事故事故事故事故事,什么都要故事,地球离了故事要爆炸。
动辄三四个小时的印度歌舞片最开始是为了让广大民众在纳凉的时候可以消遣,但传统意义的看电影,或者说欣赏电影,真的不是为了在两个小时内听导演好好讲一个或奇幻或浪漫或怪譎的故事吗?
作为只是单纯喜欢电影的影迷,我很肤浅的真的只是喜欢听不同的导演用不同的方法讲故事。
每年奥斯卡总会有一两部被评价拍的中规中矩,言语间好像评论者有些些不屑。但这样的电影我觉得还是好看的,叙事流畅,故事正,演技棒,打动人。有什么不好呢?更好的电影大概就是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好好地讲好故事吧?
回来看《聂隐娘》的影评,说隐娘几次攀于梁上,默默注视主公当下生活,疏远而孤独。突然想起那长长的足足有五分钟的,隔着薄纱幔帐的镜头。那种若即若离,就是隐娘对昔日爱人的态度。抛开整体,这样的细节非常打动人,但很遗憾,当时我满脑子都在梳理人物关系,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样一想更加气愤,为什么导演不好好的把最基本的内容好好铺陈开来。
跳出叙事,全力追求美感的电影有很多。好久以前的《生命之树》就是,十年等到的光把人震撼地说不出话来,但是口碑却不一,觉得好的说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伟大!觉得不好的说每一帧都美如画,但放一起就是灾难 看吧,有人不喜用叙事当做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甚至认为它是需要跳脱出的规则。也有人固守着电影必须好好讲故事的原则。
我承认,我不是对电影有些无比善意的那一类人,我更喜欢看故事。我也更愿意用实实在在的感觉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