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万箭穿心》观后感
武汉作家方方的原著小说《万箭穿心》曾在2009年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的优秀中篇小说奖,“准制片人”谢飞将它搬上银幕。汉正街出身的女主人公李宝莉热辣、市侩,会为自己的一块肉不惜动粗,也会为自己的朋友两肋插刀,有明确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并不远大,心底的良善时时冒出来,却又被生活时时打回去。
按照“准制片人”谢飞的说法,《万箭穿心》票房大约没有超过500万。谢飞在此片中挂的头衔是监制,但是他的工作却是一个十足的制片:买小说版权、找导演、拉投资、控制成本、找买家——很少有见到年纪这么大的制片,“他图个什么呢!”导演王竞感慨道。在王竞看来,轻轻松松做导演,只管艺术创作,把诸般琐事抛给制片人,这才是老导演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谢飞到了这把年纪,偏偏要试着做一回制片。
武汉作家方方的原著小说《万箭穿心》曾在2009年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的优秀中篇小说奖,是谢飞首先发现了这部小说,并萌发了改编成电影的念头。谢飞常年保持着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也许这是“第四代”电影导演的一个共同特点——吴贻弓、吴天明、杨延晋以及谢飞的代表作品均改编自文学作品。从更宽广的维度来说,强调“文学性”其实一直是“第五代”之前中国电影的主流态度。然而“第六代”之后的中国电影界,对于文学的依赖逐渐剥离。第六代导演大多拥有自编自导的能力,从积极的一面来说,也许这有助于导演从电影语言方面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作品,但是它的消极意义在于,电影作品的视域逐渐狭窄,电影取材逐渐贫血。谢飞在谈到这一现象的时候说道:“我们应该看小说,重视影片的文学价值,不要光想着镜头语言和调度。忙来忙去搞拍摄工作,太浮于生活的表面。”
《万箭穿心》的整个拍摄计划,正是带着谢飞这一思考的。同时他也自觉地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我认为中国电影100年来最优秀的传统是现实主义,是批判现实主义。而且很多作品是跟文学结合,站在文学的肩膀上达到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抛弃这个传统?”显然他已经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延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高度。这也许可以解释王竞导演的喟叹:“他图个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