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旗渠传》有感
《红旗渠传》主要是介绍了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摆脱缺水、贫困的局面同大自然做斗争,历经万苦最终将漳河水引入家乡的史诗般壮举。而所建成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然也凝聚着普通劳苦大众的凝聚力,人民的智慧,为幸福奋斗的朴素决心,以及优秀党员的过硬领导才华和与民共苦的美好品质。
很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水为生命之源。从最为朴素简单地方面去理解,水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而且在中国,这个广袤复杂同时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把水看的特别重。不然,中国人民也不会让自己的崇拜图腾----龙去施云布雨,润泽万民。但是当水资源不足以发展农业,甚至威胁到生存时,该怎么办?是迁徙?忍耐?还是创造条件去改变?我想广大的林县人民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做好的诠释。
一条水渠,是一条生命线,仅仅靠一人一村之力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的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去共同奋斗,其间的辛勤苦难也是可想而知的。从修渠号召一发布就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争着报名,唯恐落到人后;从男子、女子突击队的一次次比拼与互助中;从武金太的献身探洞中;从各行各业的无私驰援以及不惜将营生的独家技艺广泛传播中;还有老太太在后方因不能为修渠做出贡献,而把自己用来缝制老衣的白布拿出来为队员做肩垫等等,太多的老百姓,太多的一点一滴,正是这样的微薄之力支持起宏伟的红旗渠。
也许现在的人们没见过,不能理解这样的热情与积极,可能还会怀疑作者的夸大成分。无疑艺术是允许夸张的,但我坚信这些描写是在平实不过的事实,因为这是一部史诗,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有广泛信仰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现在的人们也许是将这些品质隐藏了起来,非遇大事不显吧。真的希望这种凝聚力能够传承而今,以至后世。
一个人叫做人,一群人是一个群体,一个集合,为了共同的坚定目标能够一起的奋斗的一群人该是人民吧。他们之间有个体的差异,但是一遇到共同的问题时,便会诞生集体的智慧。红旗渠的修建说是人类征服自然,有点不贴切不应景,说是改造自然有些不能表达其伟大,姑且称为征服与改造之间吧。
在这个过程中,有土法与经验的结合;有借鉴与创造的升华;人民的智慧在这场与自然的恶战中发挥的酣畅淋漓,因地制宜的改变挖掘方法;汇聚多种技术的运土轨道;飞天横过的运货索道等等,无不是智慧的结晶。人类在劳动中发展自己,同时又运用所发展的能力来服务于自身。看似是一种交换,实质上是人与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使人能够将自身的历史推向更高层次的最初与源泉。也印证了那句用于远古人类进化的总结----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这种创造便是智慧。
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的过程是漫长的,而得出优秀的结论,便是长久的习惯,而一旦优秀养成了,也会化作一种习惯。我想将这句话放在以穆易为首的优秀党员的身上是再好不过了。有句俗语叫:要想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在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当中,从决定到动员,到申请,到协调各方,到解决各种问题,靠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决策领导群体,需要的是一个主心骨。
在红旗渠的整个修建过程中,领导干部一直没下火线。从亲自寻找水源到向上级申请等等他们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过硬素质扛起了一切。当队伍里有不和谐的声音时,能够敏锐的察觉并将其消灭,是一个优秀领导的基本素质。而坚持真理,不为大众左右,坚持项目不下马,则是一个领导的魄力与胆识。能够将自己的炕席拿到工地为工人着想,这则是待民为亲的素质。
这个优秀的团队做到了这些,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以身作则才创造了奇迹,为百姓做了实事。差距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不禁看看现在的官场,有种无可奈何。有些领导的不作为以及不好的行为,让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对官员亲切不起来,原因我想就在这比较之中吧。也许大众只是被一叶障目,希望这个社会有更多叶子以外的人。
一本书的精华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其传达出来的思想。一条红旗渠,一本红旗渠传,从本质和形式上是无法对等的,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那段岁月的种种,而现在翻阅经历过的人所写的传记,只是的浅浅认识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