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2-18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点击显示
标签: 难忘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087107/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