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研究变革管理,首先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大变法,然后是国外一些大家的《战略管理》《组织变革管理》《企业生命周期》《把握变革》《第五项修炼之变革篇》等等,偶然的机会在当当上看到了这本《洗澡》,心情挺复杂。
如果我没有细度爱迪思的系列,那么,《洗澡》这本书绝对会觉得眼前一亮,可是看了爱迪思之后反而觉得有些浅显和无法落实之感。如果成先生完全没有看过爱迪思的话,那么,他能从历史的发展总结成这样,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算是成先生看过爱迪思,我认为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毕竟他把pAEI四个角色表述为军营文化的竞争力,宫殿文化的控制力,歌手文化的创新力和部落文化的凝聚力,这是非常到位的本土化的阐释。
然而,什么时候应该拥有什么文化?随着组织的发展需要什么条件才可以将文化发展到与之匹配的新文化?需要跨越什么样的障碍?如果跨越不过去,又该怎么办?对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成先生的描述并不多,也许他这本书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看看大家的反响?!,然后,会用另一本书来更清晰地描述?不知道成先生怎么想,但从这本书里确实没有看到答案。
至于爱迪思的体系,结合我目前做的政府的变革管理,我觉得固然他的11个阶段很不错,pAEI的体系也是我至今为止见到的最为完善的体系之一,但仍然在阶段的变法过程中如何导入新角色?是导入新能力还是发展新能力?如何在导入后保护新角色?等等方面仍然不够清晰,而他的acpi的体系则深度不够,甚至不如我研究的圈子体系。
至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可能是我理解的不够深,我个人觉得除了变革地图非常有新意之外,其他让我觉得并不系统,我觉得他的体系甚至远没有爱迪思来的清晰明了,如果爱迪思是道,那么彼得。圣吉的内容我感觉更像是术,有些道理,但明显过于detail,系统性不够且实施的角度不够。
总的看来,我认为爱迪思的体系可以用来判断变革的方向,但用我的圈子体系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变革过程,而用斯蒂芬。哈维的基于原则的管理则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日常管理,这就是我的《管理变革》体系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