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眠空》最新读后感:琴声已散,弦犹微振
这本书其实是和《春宴》同期形成的另一本书,初看断章散句,内部结构漫不经心,后来才丝丝缕缕地串联起一条日常生活的时间轴,发掘其缝合之处。它记录了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春夏秋冬之整整一年。
之前看《莲花》,十分钟爱其中的克制,相互依赖的人自始自终没有两性的交合,人的本能欲望被驱进了内心最幽暗的一隅,精神的需索和信仰站倒了最前面。所以到了《春宴》,只觉得情欲的追索,沉沦、无力且餍足。从《眠空》中,我部分了解了答案,也了解了安妮宝贝为何偏爱那本书:一个再克制坚定的人,如果最终不能直面内心的七情六欲,满足它,或者消除它,而只是逃避它,控制它,始终算不得一个精神强大的人。
如果说《春宴》是小说中的人物选择袒露血肉之躯,那么《眠空》应该算是安妮宝贝的人生剖白。母亲、女儿、友人,看过的书、听过的歌、养过的植物、路过的地方,钟情的事物、情感、价值林林总总堆叠到一起,烘托出一个血肉丰满、观念分明的成年女性,也形成了某种清晰可触、质感丰盈的日常生活。
不必说《眠空》里那些时不时闪着微光的句子,这些句子于安妮宝贝而言,原本只是一种写作的本分。我只想说,当我们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囫囵吞枣的时候,把生活量化成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时候,有一些看似飘渺虚无,实则构成了生命内涵的力量正在被抽离。对生活保持警觉,以自己的方式思索追问,写下随时想到、随时会消失的文字,这种记录毕竟是有价值蕴含其中的。几斤几两,见仁见智。
那天下了班,带着没看完的《眠空》走进新开通的地铁八号线二期,还是沿着刚摸索出的最短换乘路线回家。这一天唯一的不同,是没拿出手机看刚到的手机报,而留心观察了一下身边经过的人。
八号线上,我看到一个俊朗的高个男人坐在座位上,双臂肘着腿,若有所思的样子。他左手无名指的戒指露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那枚戒指样式简洁、簇新,他的手指修长、好看,应该新婚不久吧?
二号线上,两个年近五十的中年妇女在讨论内蒙某个与俄罗斯相邻的城市,其中一人说秋天沿着国道一路开过去,看到的都是人间最好的风景。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眼里流露强烈的满足和幸福。
六号线上,满身灰尘的农民工在门口守着一台沾油的机器,开门的时候,避让到角落,尽量不让拥挤的人群碰到机器或他。他最后一个下了车,我在他之前一步,看到他拎着沉重的机器出来时脸上的笑容。
生活与生活原本没有什么不同,是人心令其两样。你若无心,它就钝重;你若有心,它就柔美。你与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不会相遇。相遇的人之中,绝大部分就是这样一期一会,死不复见。
我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写得太多,写糊涂了。我想表达的绝不是十年后,路金波不写书了,韩寒被方舟子拉下神坛,郭敬明当起了新晋导演这些人的文字早已不复阅读,安妮宝贝还断断续续地读着。
如果哪一天不读了,也借用《眠空》中的一句话告别吧:
琴声已散,弦犹微振。
此刻道别,相逢何时。